• 2001年第Z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研究进展—Ⅰ.临床、病理和发病机制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移植术后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移植后几个月至几年发生的移植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其并非是由于急性排斥反应、原发肾病的复发、外科并发症或其他可以明确的因素引起 ,这种并发症被称为慢性排斥反应 (CR) ,因为一直认为它是宿主对移植物连续的免疫攻击所致。然而 ,最近的研究证明

    • 生物芯片技术、原理及其在泌尿系肿瘤的应用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的实施 ,编码人类全部染色体的约 10万种基因将不断地被发现。然而 ,仅仅破译了编码人类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不代表什么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了解编码人类染色体这 10万种基因的功能是什么 ,即基因的调控机制 ,从而进一步阐明人类的整个生命活动。伴随HGP的实施 ,产生了一些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生物芯片 (biochip)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基因芯片技术被誉为是基因功能研究中最伟大的一项发明。通过基因芯片人们可以大规模、高通量地对成千上万个基因进行同时研究 ,从而解决了传…

    • 膀胱灌注预防治疗膀胱癌复发的药物选择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膀胱移行细胞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中浅表性移行细胞癌 (STCC)占 70 %~ 80 %。治疗上首选经尿道切除术。术后复发率为 5 0 %~ 70 %。膀胱腔内药物灌注是预防和治疗肿瘤复发的主要手段。应用药物多达数十种 ,效果各家报道不一 ,现将各类中较具代表性药物治疗作一综述。1 化学药物1 .1 丝裂霉素C(MMC)MMC是一种抗生素性化疗药物 ,分子量 334 ,膀胱吸收极少 (小于 1%灌注量 )。MMC可导致DNA的裂解和抑制DNA合成。用量每次 40mg ,每周一次 ,8次为一疗程 ,以后每月 1次用一年。MMC治疗Ta T1期膀胱肿…

    • 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癌检测中的意义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膀胱癌是男性第四位常见恶性肿瘤 ,女性第八位常见恶性肿瘤[1] 。 70 %以上膀胱癌患者首诊时为浅表性癌 (T1,Ta ,Tis) [2 ] 。目前处理膀胱癌的方法 :浅表性者给予经尿道电切治疗 ,浸润期者 (T2以上 )给予膀胱切除治疗 ,联合放化疗治疗。但膀胱癌首次外科治疗后复发率高达 70 % [3 ] ,因此 ,膀胱癌术后应密切随访 ,尽早发现 ,及时治疗。目前常用的膀胱癌监测方法为膀胱镜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但膀胱镜因有创限制了频繁的检查 ,尿细胞学检查由于低敏感性降低了使用价值。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简便、可重复性好…

    • Fas,FasL与泌尿系肿瘤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Fas是分子量为 40 ,0 0 0~ 45 ,0 0 0的跨膜蛋白质 ,属于神经生长因子 (NGF) /肿瘤坏死因子 (TNF)受体超家族成员 ,与Fas抗体或配体 (FasL)结合 ,可引起Fas敏感细胞的凋亡 ,多种细胞表面表达Fas。FasL是一种属于TNF家族的细胞表面分子 ,主要是由活性T细胞表达。Fas/FasL主要参与免疫反应下调及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Fas系统功能障碍引起免疫增生紊乱和加速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 ,国内外不断报告肿瘤细胞Fas的表达及由Fas、FasL及其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共同构成的Fas系统在诱导细胞…

    • 人类错配修复基因系统与肿瘤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错配修复基因不同于癌基因及抑癌基因 ,是一类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它的存在能消除DNA生物合成中的错误 ,增加DNA复制的可信度 ,并在防止自由突变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它的缺陷则可导致复制错误的大量增加 ,导致肿瘤微卫星不稳定 ,并使一系列重要的表达基因产生移码突变而失活 ,从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一种新的可能机制。且近来还发现与肿瘤化疗耐受亦有关。1 人类错配修复基因系统及其功能人类错配修复基因最早是在细菌中被发现。人们发现在细菌中由于某些基因的缺陷 ,可使细菌的基因组突变率…

    • NF-κB与泌尿系肿瘤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NF κB又称核转录因子 ,具有和某些基因上启动子区的固定核苷酸序列结合而启动基因转录的功能。因其最初被发现是B细胞的核抽提物中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κ链基因特异性结合的核蛋白因子 ,故名NF κB。在非激活条件下 ,NF κB在大多数细胞类型的细胞浆内与其抑制蛋白IκB家族紧密结合而呈无活性状态。它可以被许多刺激剂激活 ,包括细胞因子 ,促有丝分裂因子 (mitogens) ,病毒 ,双股RNA ,氧化脂质体 ,紫外线 ,纤维蛋白原等。被激活的NF κB与IκB解离 ,转入核内与靶基因的kB基序结合 ,增强其表达。这些靶基因包…

    •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基因调控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是 2 0~ 40岁男性最常见的恶性实体瘤 ,也是 2 0~ 40岁男性因实体瘤死亡最常见的病因。年发病率在我国约十万分之一 ,西方国家尤以白种人的发病率最高 ,且有稳定增长的趋势[1] 。睾丸肿瘤是一类生长很快的肿瘤 ,超过一半的患者在诊断为原发病时已有淋巴结和 /或远处转移。在过去的二十年里 ,通过高效的、规范化的化疗在治疗上取得很大的成果 ,即使在肿瘤进展期治愈率也有 85 %~ 90 %。但是 ,仍有 2 0 %~ 30 %患者死于肿瘤高度进展期。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 ,已认识到癌基因、抑癌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异…

    • NO与肿瘤血供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活性分子 ,参与循环、神经、免疫等系统的一个系列生理活动 ,同时也参与包括肿瘤在内的病理过程 ,NO对肿瘤生长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 ,NO通过促肿瘤血管形成和维持肿瘤组织中血管的扩张来保证肿瘤最大血供 ,促使肿瘤生长 ;另一方面 ,高浓度的NO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NO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最近NO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 ,NO在肿瘤血管形成及微循环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该方面的研究进展。1 NO与NOS(一氧化氮合酶 )NO是由L 精氨酸在NOS催化作用下…

    • 男性膀胱全切及原位膀胱术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膀胱全切手术至今已有 10 0年之久 ,1887年德国科隆的Bardenheuer医师进行了世界首例膀胱全切手术。传统的膀胱全切术 ,出血量多 ,时间冗长 ,且术后性功能常受损害[1] 。最近学者们提出了不少术式改进意见。尿流改道 ,方式千变万化 ,原位膀胱具有保持正常生活习惯 ,原位 (正位 )排尿的特点 ,倍受学者关注 ,本文就这几方面 ,做一综述。1 膀胱全切术1 .1 手术适应症膀胱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或膀胱实体性癌 (无远处转移 ) ,多发性、复发性表浅膀胱癌的有效治疗方法[2 ,3 ] ;其他膀胱良性疾患 ,如反复发作症状严重的腺性…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与治疗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PA是一种特殊的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高血压 ,低血钾 ,低水平的血浆肾素活性 (plasmareninactivityPRA)和高浓度血尿醛固酮症。本文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就其诊断与治疗作一综述。1 诊断分型1 .1 肾上腺皮质腺瘤 (aldosterone producingadeno maAPA占PA的 6 0 %~ 70 % )PA中约 2 / 3属于APA。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idio pathichyperaldosteronismIHA)相比 ,APA盐皮质激素分泌更多 ,血压升高更明显 ,血钾浓度更低以及代谢性碱中毒更严重。多…

    • 导尿型可控膀胱的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控性尿流转向可分为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 ,如直肠膀胱术 ;排尿型和清洁、间歇性自己导尿型三类。其中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 ,由于并发症多已被淘汰。而排尿型和清洁、间歇性自己导尿型已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对所有适合的患者 ,这两种方法应被考虑[1] 。导尿型可控性尿流转向的手术方法较多 ,至今尚无一种被认为是十分完美的。因此 ,仍有新技术不断地被报道[2 ,3 ] 。1 发展史Bricher195 0年报道了回肠导管术作为尿流转向的一种方法[4 ] ,在此后 2 0余年 ,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泌尿界。但是 ,在这种尿流转向中 ,尿液持续从腹壁流…

    • 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的新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列腺癌在西方国家位于男性癌症首位 ,致死率居于第二位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远低于西方 ,但是呈现上升趋势[1]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 ,早期前列腺癌的确诊率大大提高 ,使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自 190 4年Young实施首例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以来 ,此项技术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和完善 ,已在前列腺癌的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Young开创的Young入路之后 ,Belt和Hudson在此基础上分别发展了Belt入路和Hud son入路 ,尤以Hudson入路为目前较为优秀的术式 ,与传统术式相比 ,…

    • 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疾病中的作用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尤以前列腺增生症(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 ,BPH)和前列腺癌 (canceroftheprostate ,PCa)更为明显。 5 0岁以上的男性约 5 0 %出现BPH的伴发症状 ,特别是膀胱出口梗阻。世界范围内PCa的发病率每年增加 2~ 3% ,在美国男性人口中 ,PCa的发病率在皮肤癌之后列第二位。全世界 6 5岁以上人口不断增加 ,BPH和PCa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医学课题[1] 。到目前为止 ,BPH的真正病因还不明确 ,研究已知前列腺的自身稳…

    • 霉酚酸脂对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的治疗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的原因导致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的原因较多 ,慢性排斥反应是最主要的原因。CsA中毒、移植肾肾病、感染、供肾冷 /热缺血时间过长、尿路梗阻、肾静脉栓塞也可导致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此外供肾者的年龄、性别、种族作为非免疫因素影响着移植肾的功能[1] 。有报道称高血压不仅是移植肾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之一 ,移植前高血压还是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的重要危险因子[2 ] 。2 霉酚酸脂的作用机理霉酚酸脂 (MMF)是霉酚酸 (MPA)的一种酯类衍生物它是近年来发现的 ,具有潜力的新型免疫抑制剂。MMF口服后非常迅速地…

    • 骨髓细胞输注与移植耐受诱导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过去的 2 0年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免疫抑制剂 ,然而移植排斥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 ,需要长期给药。由于这些免疫抑制剂是非特异性的 ,在控制移植物排斥的同时 ,要面临发生致死性感染和肿瘤的危险。此外 ,不管用任何药物且用的如何巧妙 ,对于慢性排斥都无济于事。控制移植物排斥最理想的方法是特异性抑制 ,即只涉及移植排斥的淋巴细胞而不影响其他淋巴细胞。因此 ,诱导对移植物的耐受是解决排斥的最理想方法 ,并已成为临床移植工作的最终目的。尽管移植免疫学家已成功地在多种试验性免疫功能健全的成年动物模型中建立了移…

    • 白介素-2受体监测在肾移植术后的作用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9年Bonnard等[1] 发现激活的T淋巴细胞均能吸收白介素 2 (IL 2 ) ,从而提出IL 2受体 (IL 2R)的假设 ;1981年Robb等[2 ] 用同位素标记重组IL 2证实了IL 2R的存在 ,不久Uchiyama[3 ] 成功制备了抗人IL 2的单克降抗体 (抗TacMcAb)。Rubin于[4 ] 1985年首次报导了可溶性白介素 2素体 (SIL 2R)随着对IL 2和IL 2R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 ,近几年人们注意到SIL 2在肾移植后免疫状态的监测、急性排异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其作一综述。1 IL 2R的理化性…

    • 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新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移植免疫学、免疫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 ,人们开发出一些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用于肾移植。动物实验及某些Ⅲ期临床实验已证明这些免疫抑制剂能显著降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其中一些药物尚有防治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而且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未见升高。这些作用机制不同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组合不同免疫抑制剂的全新方案 ,将阻断不同免疫激活途径的药物有选择地联合起来 ,并且尽量使药物间的毒副作用不重叠 ,使每个药物的用量都可以减少到低于毒性水平。这样的免疫抑制治疗也使得治疗的个体化…

    • 糖尿病肾病间质小管损害和TGF-β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TGF β与糖尿病肾病 (DN)小球病变相关性的研究很多 ,但有关小管间质病变的研究很少。近年来 ,随着对肾间质改变与肾功能相关性研究的深入 ,人们开始重视DN小管间质损伤与TGF β的关系。现简述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1 DN间质小管病变的特点早在 196 8年Risdon1便发现各种肾病中 ,进行性间质改变和GFR降低的关系远比小球改变更重要。糖尿病肾病的情况如何呢 ?1型DN间质小管病变和尿蛋白及肾功能的相关性已经被证实。重复肾活检发现 :首次活检后 5年内 ,尿蛋白增加的危险因素有 :系膜扩张、GBM增厚和间质纤维化 ,与…

    • 肾性骨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性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 ,用于描述发生肾功能衰竭时所并发的骨质代谢紊乱。骨质中矿物代谢的异常在肾功能衰竭早期就可发生 ,随肾衰的进展而加重。石义霞等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 6 0例不同肾功能状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 ,发现即使肾功能正常者 ,也存在骨代谢的异常 ,主要表现为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增强[1] 。约5 0 %的患者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5 0 %时即已出现骨组织学的异常。骨活检是唯一能评价骨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诊断方法。然而常规组织学方法几乎不能在分子水平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 ,近年来原位分子技术的发展 (如原位杂交技…

    • 梗阻性肾病肾间质纤维变性的代谢机制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通过对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研究 ,认定GFR下降与肾小管间质病变有关。不考虑潜在的因素 ,许多肾脏疾病能导致小管间质的炎性反应 ,肾间质纤维变性 ,最终致肾功能永久性的丧失。已有许多医学工作者把改善肾功能的中心放在抑制肾脏纤维形成方面。尽管目前这种治疗方法还停留在调查研究阶段 ,但运用抗纤维化治疗方法去防治肾病向终末期肾功衰的演变 ,不失为强有力的一种手段。梗阻性肾病是泌外常见病 ,了解梗阻肾肾间质纤维变性代谢机制 ,在手术解除梗阻前行抗纤维化治疗 ,挽救病肾肾功能 ,在临床上无疑有重要意义。本文的…

    • 瘦素与肾脏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欧美国家 ,1/ 3的成人已进入肥胖行列 ,每年用于与肥胖相关疾病的费用达 10 0 0亿美元以上 ,肥胖可使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率增加 ,从而引至肾脏病发病率增加和肾脏疾病进展 ,目前发现动物与人类存在两种蛋白与肥胖有关 :瘦素 (leptin)及其受体。本文就leptin的来源 ,表达和调节 ,leptin及其受体的生理功能 ,肾脏对leptin的清除 ,leptin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1 Leptin的表达和调节1994年Zhang等[1] 利用定位克隆技术首次成功地克隆了小鼠的ob基因及人类的同源序列 ,至今ob…

    • 慢性肾衰继发性甲旁亢的病因及治疗研究新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临床观察已发现 ,在肾功能不全的早期阶段血中甲状旁腺激素 (PTH)的水平即已升高 ,而且其升高的程度与肾衰的进展程度相一致。过高的PTH血症除了会导致肾性骨病、肌力减退和肌萎缩、顽固性皮肤瘙痒、皮肤溃疡和组织坏死外 ,还可引起异位性钙化、神经系统异常、贫血及心血管疾患等 ,严重影响肾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严格有效地控制PTH水平将会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了解和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衰 )继发性甲旁亢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1 P…

    • 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肥大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脏体积可随机体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的出现而增大 ,这些情况包括妊娠、对侧肾切除、糖尿病肾病、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1] 。在肾脏增大的过程中伴有肾脏固有细胞如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肥大。细胞的增殖和肥大与细胞周期是否正常运转有关。在细胞周期的G0期 ,正常肾小球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其它细胞一样 ,处于静息期 ,细胞增殖要求其脱离G0期 ,经G1早期进入并开始周期循环 ,从而完成一次增殖过程。细胞为增殖需要 ,在G1期细胞内蛋白合成增加 ;在S期进行DNA合成 ;在M期发生有丝分裂进而细胞发生分化…

    • 补铁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中的意义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量研究已清楚地证明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的有效应用需要体内有足够的铁贮存 ,铁的缺乏是EPO治疗反应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临床医生对此认识已久 ,但仍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以致在用EPO治疗肾性贫血过程中忽视了铁的补充 ,进而影响了EPO的疗效 ,甚至造成其浪费。本文就EPO治疗过程中补铁的比率、指征、途径及静脉补铁的评价等进行综述 ,旨在进一步强调补铁在使用EPO治疗肾性贫血过程中的重要性。1 补铁的比率在使用EPO治疗的病人中究竟有多少人需要补铁 ,目前尚无确切的数据 ,各家医院的报道也不尽相同。据美国一…

    • 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01(Z1).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 ,BPH)是一种严重影响男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虽经研究证实其发病与雌雄激素平衡及其受体表达、生长因子和基因调控有关 ,但真正病因目前还不清楚 ,本文就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流行病学BPH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80岁男性其发病率可达到或超过 80 %。尸检发现前列腺平均重量和体积在 5 0~ 6 0岁后开始增加 ,对一组 70~ 79岁的美国老年男性调查表明 ,93%的人其前列腺的体积大于 2 0cm3 ,而同样一组日本男性中只…

    • 自体组织材料人工贮精囊应用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贮精囊是一种治疗无精子症的外科手段。该方法是将生物材料、自体组织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制成囊状缝合于附睾上 ,用以引流、贮存睾丸产生的精子 ,然后通过阴囊皮肤穿刺抽吸囊中精液作配偶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或体外授精 胚胎移植 (IVF ET ,简称IVF) ,以解决受术者的生育问题[1] 。应用指征为显微外科技术无法吻合重建的不可逆性梗阻 ,包括 :①先天性输精管发育不全或缺如 ;②长段输精管狭窄 ;③由于神经源性或远侧射精管道梗阻所致的不射精者。他们具有生精功能正常的睾丸 ,但由于解剖上的缺陷 ,精子不能被运送到射出的精液…

    • Tamm-Horsfall蛋白与泌尿系疾病的关系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Tamm Horsfall蛋白是在生理状况下人体尿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 1895年由Morner首先提出并命名为“尿粘蛋白” ,随后 195 1年病毒学家Tamm和Horsfall进一步研究 ,他们从正常人尿中用氯化钠盐析的方法分离出这种高分子粘蛋白并发现它能抑制粘病毒诱导性血液凝集。T H蛋白是尿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 ,正常成人 2 4小时分泌量为 2 0~ 2 0 0mg。T H蛋白的理化和分子学特性虽已被广泛研究 ,但其在泌尿系统中的功能目前还不十分确切。下面就T H蛋白的生化特征、肾内分布、生理功能及其在泌尿系结石和其它疾…

    • 多囊肾的分子病理学研究现状及治疗前景

      2001(Z1).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囊肾 (po1ycystickidneydisease ,PK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肾病 ,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autosomaldomi nantpo1ycystickidneydisease ,ADPKD) ,发生率是 1/ 5 0 0~l/10 0 0 ,家系中每代人都有人患病 ,子代患病率 5 0 % ;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autosomalrecessivepo1ycystickidneydis ease ,ARKD) ,发病率是 1/ 6 0 0 0~l/ 40 0 0 0 [1] 。与引起ADPKD有关的三种突变基因 ,其中两种最常见 ,且己克隆…

    • 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研究进展—Ⅱ.慢性排斥的危险因素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许多年以来CR一直被认为是由异体抗原依赖性机制所产生和永久存在的免疫介导的移植物功能障碍的一种形式 ,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异体抗原非依赖性机制也可引起或加速慢性移植肾肾病。抗原依赖性和抗原非依赖性机制通常相互交错、干扰 ,并且很难区分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因素对CR发生和进展的影响。本文就与CR反应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1 免疫性因素1 .1 组织相容性或HLA错配[1 ]理论上 ,移植肾和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高低与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关系密切 ,但关于二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高低是否决定着移植肾CR的发生一直存在着…

    • 肾移植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巨细胞病毒 (CMV)在人群中广泛存在 ,该病毒具有在体内潜伏的能力 ,可使机体成为终身的病毒携带者 ,在免疫功能紊乱或受抑制时引起活动性疾病。CMV感染是器官移植后最为常见的感染之一 ,器官移植受者感染率高达 5 0~ 75 % [1] 。CMV感染对移植器官具有多方面的损害 ,是导致移植器官丢失或功能丧失的原因之一。本文就肾移植患者CMV感染的有关防治进展进行综述如下。1 肾移植与CMV感染1 .1 危险因素与感染途径在肾移植病人中有 8~ 11%出现CMV感染综合征 ,其中 7%病情严重[2 ] 。在移植受体中 ,CMV感染的临床发病…

    • 尿凝血酶原片段1及其对草酸钙结晶形成的抑制作用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前言随着尿石症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 ,发现尿液中天然存在多种与尿石形成密切相关的大分子物质 ,如富含γ 羧基谷氨酸 (Gamma CarboxyglutamicAcid ,GLA)的蛋白质 ,它们依赖肽链上对钙有高度亲和力的GLA残基与钙结合 ,在尿石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这是现阶段尿石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 ,人们采用草酸钙过饱和结晶法从正常人尿液中分离出一种分子量为 31KD富含GLA的晶体基质蛋白 (crystalmatrixprotein ,CMP) ,后来发现它的分子大小、免疫学特性及氨基酸序列与凝血酶原激活后裂解…

    • 性激素与尿路草酸钙结石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性别是尿石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尿路结石中 ,80 %是草酸钙结石 ,目前有关性激素与尿石形成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草酸钙结石。一般认为 ,睾酮对尿石形成有促进作用 ,而雌激素则可抑制成石。性激素影响尿石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1 睾酮1 .1 流行病学尿石症患者中 ,男女比例为 2~ 3∶1,而对特发性钙盐结石 ,男性的易患率比女性高 4~ 5倍[1] 。Kuczera等[2 ] 比较了 2 6例男性肾结石患者和 14名健康男性 ,发现前者的雄激素、尿草酸和尿钙均高于后者。这些均提示睾酮在尿路结石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1 .2 睾酮与尿石形成的相关研究…

    • 膀胱替代术的选材和术式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临床上常因膀胱肿瘤、结核性膀胱挛缩、神经原性膀胱、严重的间质性膀胱炎等 ,需行膀胱全切或部分切除 ,应用胃肠道代膀胱。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术归结为三种 :①需佩戴集尿袋的通道式尿流改道 ,如Bricker[1] 术式 ;②经腹壁造口的需自行插管的异位可控尿流改道 ,如Kock[2 ]膀胱、Indiana膀胱、Mainz膀胱、及Alcini膀胱等 ,共同特点是各种肠去管后形成储尿囊 ,患者自腹壁造瘘口自行导尿 ;③与尿道吻合的经尿道排尿的原位新膀胱术。术后患者利用尿道外括约肌控制 ,从原尿道可控排尿 ,接近生理状态 ,提高了生活…

    • 趋化因子RANTES和器官移植

      2001(Z1).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过去十几年中 ,很多趋化因子在感染和炎症部位作为诱导剂被认识 ,它们在局部组织产生 ,通过选择性受体作用于白细胞 ,对白细胞的成熟、迁移、淋巴细胞的归巢和淋巴组织的发育起到调节作用[1] 。RANTES(Regulateduponactivation ,normalTcellexpressedandsecreted ,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 )即是一种趋化因子 ,本文概述了其免疫特性及与器官移植的关系。1 RANTES及其受体1988Schall[2 ] 等首先用互补DNA文库分离出一种T细胞表达的基因 ,它编码一…

    • 艾滋病患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与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到 1998年初 ,全球累计约有 30 0 0万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 ,已有 1170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的流行正在以每天约 16 0 0 0个新感染者的速度增长。各国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对艾滋病的防治给予了极大关注 ,但目前在本病的防治上并无实在性进展 ,患者不断增加 ,流行范围不断扩大。艾滋病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 ,AIDS) ,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伴有多器官受累 ,其中包括肺、肝脏、肾脏等。艾滋病并发急性肾功…

    • 谷胱甘肽与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8 8 8年 ,deReyPaikhade首先发现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2 0世纪二十年代明确其为三肽结构。七十年代以后 ,人们认识到肾脏中GSH主要在近端肾小管进行代谢 ,肾脏和肝脏是循环GSH的主要代谢场所。GSH由肾小球滤过后 ,很快被位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γ谷氨酰转肽酶 (γ GT)降解为谷氨酸和半胱氨酰甘氨酸 ,后者可进一步被位于刷状缘上的氨基肽酶或二肽酶分解为半胱氨酸和甘氨酸 ,所有这些降解产物都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并用以再合成GSH ,此为一依赖能量过程。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基侧膜上 ,尚存在与…

    • 鸟苷素与肾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鸟苷素 (Guanylin)家族是近年发现的调节体内水、电解质转运的重要激素。它包括三种内源性多肽 :鸟苷素、尿鸟苷素 (Uroguanylin)、淋巴鸟苷素 (Lymphoguanylin)及一种外源性活性肽 大肠杆菌热稳定毒素 (E .coliheat stableentero toxin ,STa)。内源性鸟苷素最初发现在肠粘膜中表达 ,这些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可升高细胞内的cGMP ,促进肠上皮水和电解质的分泌 ,参与分泌性腹泻的发生。近年研究发现 ,肾小管上皮亦存在鸟苷素受体 ,鸟苷素、尿…

    • 中医药防治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的研究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量资料表明器官移植病人服用环孢素A(CSA) 12个月以上可能发生进行性肾功能不全 1,而慢性移植肾失功80 %是由环孢素A的慢性肾毒性所致。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防治慢性CSA肾毒性的措施 ,随着我国器官移植水平的提高 ,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CSA肾毒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将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CSA肾毒性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1 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的发病机理CSA是由一种不完全真菌属 TolypocladiuminflatumGams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多肽混合物经纯化、分离而成 ,为目前应用于器官移植主要的免疫…

    • 梗阻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组织结构改变

      2001(Z1).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一些疾病的病理进程中常可观察到细胞外基质成分 (extracellularmatrix ,ECM)的异常 ,损伤可引起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成分的异常沉积从而导致器官纤维化。先前对肺纤维化 ,肝纤维化 ,心肌纤维化和皮肤纤维性病变的研究显示 :这些组织 ,器官中均有胶原蛋白的合成 ,积聚增加。这些研究表明不同器官不同纤维病变的共同特点是有类似的胶原蛋白合成途径和沉积。正常情况下 ,在膀胱充盈期 ,随膀胱容量增加 ,膀胱内应持续保持低压状态 ,即压力一般在 1.47kpa(15cmH2 0柱 )以下 ,这种充盈期的ΔV/ΔP即为膀胱…

    •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开存及监测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终末期肾衰病人要行维持性血透 ,动静脉内瘘(AVF)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由于人体可造瘘的部位有限 ,良好的开存功能和寿命将有极大益处。这包括 :①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 ;②长期保持通畅 ;③并发症少 (感染、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及肢体缺血等 )。通路功能是影响患者病死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7年NKFDOQI血管通路工作小组建议尽量用自身AVF ,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1] 。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还是自身AVF ,但随着条件的改善 ,人们素质的提高或者多次手术等因素的影响 ,当不适宜利用自身条件…

    •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血压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同时 ,肾功能恶化又进一步加重高血压。 1997年美国肾脏病资料库报告 ,由高血压导致终末期肾病患者数持续增长 ,已占终末期肾病人数的 2 8.5 % [1] ,而有文献统计 ,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到终末期时 ,80 %~ 90 %的患者出现高血压[2 ] 。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包括 :①钠和水容量超负荷 ;②肾素%D%D血管紧张素%D%D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 ;③交感神经活性增高 ;④产生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 ;⑤前列腺素、缓激肽异常 ;⑥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异常 ;⑦肾单位数量减少等。多项研究表明 ,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高血压与心血管…

    • 肾小球自身防御中的炎性介质抑制剂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小球自身防御 (Glomerularself denfence ,GSD)是人们在总结肾小球病变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 ,其功能对肾小球病变的缓解和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而目前GSD尚未被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GSD在肾小球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三个水平抵御致病因子对肾小球的侵袭 ,防止肾小球进一步损害 ,以保护肾小球。它是由肾脏细胞产生的炎性介质抑制剂、白细胞和肾小球固有细胞祛活剂、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形成抑制剂、热休克蛋白、蛋白磷酸化酶、环化激酶抑制剂和其它因子等 7大类所包含的数十种生物…

    • 细胞、细胞外基质与肾硬化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各种急慢性肾脏疾患 ,随着病程的迁延 ,若干年后将步入终末期肾脏病阶段。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的患者大体及影象学诊断可见肾脏萎缩 ,呈颗粒状固缩肾改变 ,病理及免疫组化可见肾组织中肾固有细胞大量减少 ,甚或消失 ,代之以大量纤维性成份弥漫分布于肾组织中、肾小球发生了纤维化。肾小球硬化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各种肾脏疾患均因引起肾小球硬化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近年来 ,肾小球硬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将近年有关肾固有细胞 (以系膜细胞为例 ) ,细胞外基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简…

    • 血透中的胃肠外营养研究现状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约 40 %的透析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增加病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 6] 。通常所采用的干预该类病人营养状况的措施 ,如开放饮食和增加血透剂量等常难以奏效[7,8] 。透析过程中的胃肠外营养 (IDPN)是目前较有前途的营养支持疗法 ,本文对迄今的主要文献作一综述。1 研究资料1975年 ,Heidland首次应用IDPN治疗 18例伴轻度营养不良的血液透析 (HD)病人[9] ,他们于HD的最后 90分钟内 ,予静脉注射营养混合液 ,该混合液包括左、右旋草果酸、木糖醇、山梨醇以及约含 2g氮的必需氨基酸 (EAA) ,在实验的前 90…

    • 粘附分子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有关肾移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移植存活率不断提高 ,使肾移植成为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 ,如何克服肾移植手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丞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因其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发现肾移植排斥反应与粘附分子有密切联系 ,人们希望通过研究粘附分子 ,能对肾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从而进一步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粘附分子已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粘附分子的表达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重…

    •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蛋白质代谢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患者较普遍存在蛋白质 热量营养不良 (protein energymalnutrition) ,即使行肾脏替代治疗后其发生率仍较高。肾功能衰竭易造成机体对饮食中蛋白质及能量需求增加 ,但这些患者却因厌食、呕吐等因素常导致饮食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 ,引起营养不良。当然 ,其他因素 ,如尿毒症诱发的代谢性酸中毒、胰岛素抵抗、透析过程本身等也参与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异常的形成。以下将讨论CRF患者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的异常 ,并探讨多种导致蛋白质代谢异常的因素。1 CRF的氨基酸代谢CRF患者血浆氨…

    • 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透析失衡综合症 (Dialysisdiseqilibriumsyndrome ,DDS)最早由Kennedy于 196 2年报道 ,是由快速血液透析诱导的血脑屏障两侧渗透压的改变 ,以脑水肿为特征 ,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3 1,3 2 ] 。早期对透析失衡综合征的研究结果[2 ] 表明 ,透析可以快速降低血浆尿素浓度 ,从而引起脑水肿。Silve[3 ] 用尿毒症动物透析模型研究表明 ,DDS的临床表现是由于在透析过程脑水含量的增加引起的 ,颅内尿素的缓慢清除可以解释透析诱导的脑水肿。最近有学者[4 ] 运用各向同性重…

    • 环孢素A肾毒性作用的发生机制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孢素A(CyclosporineA ,CsA)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 ,系由丝状真菌茄病镰刀菌和柱孢霉菌等霉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分离而得的一种由十一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化多肽 ,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它能在转录水平上抑制Th细胞产生并释放白介素 2、4、6 (interleukin 2 ,4,6 )及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ν 干扰素 (ν interferon ,ν IFN)等有致病作用的细胞因子 ,从而减轻疾病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因其免疫作用具有选择性 ,无骨髓抑制作用 ,不会导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

    • 影响上皮-间质相互作用的因素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间质和上皮细胞结构特征牵涉到上皮 间质间相互作用的间质细胞基本特征为无极性、胞间连接疏松并且被细胞外基质环绕 ,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具有代表性 ,它和细胞外基质的联系是由细胞 底物粘附分子介导的 ,它所表达的各种整合素受体 (如α5 β1,是纤粘连蛋白特异性受体 )均定位于该粘附连接区域 ;成纤维细胞亦可产生多种上皮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的配体 ,如 :肝细胞生长 /播散因子 (HGF/SF)、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和neu分化因子。形态上看上皮细胞形成连续的细胞层、有极性且活动能力低 ,单层上皮组织如成熟的肠上皮 ,尖端和基底…

    • 胚胎及离体上皮-间质转分化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意义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简述上皮组织是脊索动物门早期胚胎以及成年期最先形成的一种组织表型 ,而间质组织在高等脊索动物亚门中是通过上皮 -间质转分化而来的另外一种组织表型 ,间质细胞区别于上皮细胞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它可以侵袭细胞外基质并通过它进行迁徙 ,从而形成了细胞转移的基础。具有羊膜形成能力的脊椎动物中 ,源间充质细胞是从生发干中迁徙出来并进一步分化成为中胚层和内胚层上皮板 ,而最终构成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细胞是从中胚层上皮板分化而来 ,神经嵴间质细胞则主要从内胚层上皮板分化而来。较原始的脊索动物门成员如后口动物 (deutors…

    • 尿毒症加重血管重塑的因素及其相关机制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尽管近年来透析技术不断进步 ,使得尿毒症的五年存活率提高到 5 0 %~ 70 % ,但是尿毒症病人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并未随之减少 ,目前已是尿毒症病人的主要死因。据上海地区 1998- 2 0 0 0年慢性肾衰 (CRF)心血管并发症的调查[3 6] 显示 86 .0 %患者存在各种类型心血管疾病(CVD) ,37.6 %患者有缺血性ST T变化 ,34 .1%患者有心衰 ,CVD相关死亡人数占CRF总死亡人数 44 .2 %。广义的血管重塑是指机体在内环境改变时血管组织一切结构或功能的适应性改变[3 7] 。尿毒症患者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包括管壁增厚 ,斑块形成 ,舒张…

    • 前列腺素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列腺素 (PGs)包括PGD2 、PGE2 、PGF2α、PGI2 和血栓烷素 (TX)等 ,分布于全身大部分组织 ,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PGs在肾脏也有大量分布 ,其作用与肾脏的许多重要功能有关 :维持肾血流动力学、参与水钠重吸收、肾脏的生长发育、疾病状态时的肾脏代偿性肥大等。本文就PGs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前列腺素的特点1 .1 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PGs的合成分 3步 :①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刺激 ,细胞膜磷脂上的磷脂酶A2 被活化 ,将膜磷脂水解 ,释放出花生四烯酸 (AA) ;②花生四烯酸经环…

    • 人端粒及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的研究现状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国内外已就端粒、端粒酶与人类衰老及肿瘤发生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 ,对端粒及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 ,希望能尽快揭开端粒、端粒酶之间相互作用的确切机制。本文就端粒及其结合因子的结构和功能作一综述。1 人端粒结构和功能端粒是一种DNA 蛋白质复合体 ,它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的末端 ,其DNA由 5~ 8个碱基以线性重复方式组成。人端粒DNA是由串联重复的六聚体 5’ TTAGGG 3’组成 ,约含 2 5 0~ 30 0 0个重复序列 ,长约 5~ 15Kb不等[1~ 5] 。端粒末端并不是双螺旋结构的平端 ,而…

    • 肾脏氯离子通道CLC-5与X连锁低分子量蛋白尿、高钙尿性肾结石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4年BuckalewVW报道一家族内 4代成员中 ,均有以蛋白尿、高钙尿、肾结石或肾钙质沉积、肾小管酸中毒为表现的遗传性综合征 ,当时该病被认为是遗传性肾小管酸中毒[1] 。以后具有类似遗传病的家族不断被发现。经研究显示肾小管酸中毒不是特征性表现 ,只是继发于高钙尿。更有趣的是 ,患者几乎都为男性。且随着基因定位技术的发展 ,发现这些患者都存在X染色体短臂上CLCN5基因的突变。由于该基因编码了肾小管上的一种电压控制的氯离子通道CLC 5 ,突变引起组成CLC 5蛋白的氨基酸丢失 ,通道功能丧失[2 ] 。因此现在这类疾病…

    • 腹腔镜二氧化碳腹腔内与腹膜后充气的生理变化差异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有经腹腔和腹膜后两种入路 ,由于两种手术入路在解剖结构、组织学特点、血液循环等方面的差异 ,CO2 充气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理变化也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就这些差异作一些阐述。1 血气和酸碱平衡二氧化碳 (CO2 )溶解度高 ,易经组织吸收入血而致高碳酸血症。腹腔内CO2 充气气腔体积大 ,吸收面积大 ,对膈肌压力大 ,影响了CO2 的呼吸代谢 ,而腹膜后间隙具有广泛的疏松结缔组织 ,给CO2 的弥散提供了巨大的面积 ,但是其气腔体积小 ,对胸腔压力小。许多研究[1~ 3 ] 发现两种充气方式均可使血液的PH值下降 ,二氧化…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研究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混合而构成的良性肿瘤 ,大多位于肾主质中 ,肿块呈圆形 ,直径 3~ 2 0厘米 ,平均直径 10厘米。少数病例可侵犯肾周围脂肪组织 ,甚至可累及淋巴结 ,肝 ,脾等。显微镜下常见肿瘤由脂肪、血管、平滑肌和纤维组织混合构成 ,各部分所占比例在不同的病例中有很大的区别。脂肪组织皆较成熟 ,平滑肌细胞的体积和形状有差别 ,有时可见脂肪组织中成束的平滑肌细胞 ,围绕血管或自成一片。另可见弥漫性的上皮样细胞、多核瘤巨细胞等 ,由于常可见细胞有明显异型、核分裂现象多 ,加之较大的肿瘤常发生广泛坏…

    • 端粒酶RNA及蛋白组分在泌尿系统研究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的末端 ,存在着富含鸟嘌呤的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复杂结构 ,在脊椎动物中 ,这种结构是TTAGGG的不断的重复序列 ,被称为端粒 (telomere)。既往已有研究表明 ,由于在DNA复制过程中 ,3’端引物结合占据一定位置 ,使得新复制出DNA单链端粒将缩短 ,而每次细胞分裂 ,端粒均将丧失 5 0bp碱基 ,当端粒缩短至一定程度后 ,细胞即开始衰老、死亡[1] 。端粒酶是一种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核糖核蛋白体 ,其自身含有RNA模板 ,可以自身RNA模板合成端粒重复DNA序列 ,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不随细胞分裂而缩短。…

    • 卡托普利对Ⅰ型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的长期疗效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COLLABORATIVE协作组从 1987年 12月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的 30个临床医学中心进行卡托普利治疗Ⅰ型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试验。患者从 30个临床医学中心中选出 ,入选条件为 :年龄 18~ 49岁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起病在 30岁以前 ,至少有 7年的糖尿病病史 ,2 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 5 0 0mg或以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清肌酐小于 2 .5mg/dL等。患者入选后随机给予卡托普利 2 5mg ,3次 /日 ,或予以安慰剂 3次 /日 ,血压控制的目标是坐位血压 140 /90mmHg ,如果患者的收缩血压超过140mmHg ,则至少降低…

    • MMPs/TIMPs与肾脏纤维化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脏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的共同通路 ,其本质是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在肾小球和肾间质异常堆积 ,导致肾毁损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ECM的过多堆积缘于ECM的产生增多和 /或降解减少。近年来 ,关于ECM解降系统 ,尤其是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inhibitorsofmetalloproteinases ,TIMPs)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已渐受到关注 ,并有一些可喜的研究进展。1…

    • 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DFMO在泌尿系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2001(Z1).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DFMO概述多胺 (Polyamine)包括腐胺、精眯、精胺 ,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参与核酸与蛋白质合成 ,是一种重要的代谢调控物质 ,在细胞的增殖、分化中起重要作用[1] 。它发现于十七世纪[2 ] 。近年的研究发现 ,在快速增长的组织 (胚胎、癌组织、再生肝 )中[1] 以及多种恶性肿瘤患者体液、尿液中[3 ]多胺含量均有明显增高。在哺乳动物体内多胺的前身来自鸟氨酸和蛋氨酸 ,鸟氨酸经鸟氨酸脱羧酶 (OrnethinDecarboxylase ,ODC)脱羧生成腐胺 ,蛋氨酸经蛋氨酰腺苷转移酶催化生成脱羧的腺苷…

    • 肾细胞癌肺转移的外科治疗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约 30 %的肾细胞癌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1] ,而肾细胞癌在行根治手术后 ,仍有 6 0 %~ 70 %的病例会出现远处转移[2 ] ,其中 ,通过血运途径出现转移的器官主要在肺 (75 % ) [3 ] ,其次是骨、肝、脑。转移瘤的表现可以是单灶的 ,也可以是多灶的。作为治疗的新观点 ,转移瘤应尽可能早地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转移瘤外科手术切除后 5年生存率可达 35 %~ 5 0 % [4 ] ,而未手术观察等待或采用其它治疗方式 5年生存率仅为 2 .7%~ 17% [5] 。尽管单发转移瘤发生率仅有 2 %~ 4% ,但手术后预后最好[6,7] 。1939年Barney[8] 首次报告…

    • α_1-AR拮抗剂治疗下尿路症状的研究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列腺的梗阻症状 (排空障碍 )与两个因素有关[1] :增大腺体的体积和前列腺基质平滑肌的张力。膀胱刺激症状 (储尿障碍 )与由出口梗阻引起的膀胱功能不全更密切。然而BPH、BOO和症状之间直接关连的证据还不能使人信服[2 ] ,此外 ,梗阻症状和刺激症状都会发生在女性[3 ,4 ] 。许多患前列腺增生的病人都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5]拮抗剂有反应 ,表现为症状改善。因为前列腺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被认为可以调整梗阻的尿动力成分 ,所以自然的这种受体被假定为至少有调整部分症状的能力。Shapiro[6]等发现前列腺平滑肌的数量和动力性梗阻…

    • 持久苗勒管综合征

      2001(Z1).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持久苗勒管综合征 (persistentm櫣llerianductsyndrome ,PMDS)是一种罕见的男性假两性畸形。其特征为具有睾丸发育、表型正常的男性体内存在一组无功能的子宫及输卵管。该病自 1939年为Nilson首先描述以来 ,迄今已报道15 0余例[1,2 ] ,现将该病综述如下。1 病因1 .1 正常胎儿生殖管道的演变胚胎期第 6周时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发生两套生殖管道 ,即中肾管 (午菲管 )和副中肾管 (苗勒管 ) ,其分化受男性胎睾产生的激素调控。间质细胞产生的睾酮及双氢睾酮使中肾管保留并分化为附睾、输精管及精囊…

    • 睾丸免疫的研究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睾丸、眼前房、脑、胎盘滋养层等免疫特殊组织受到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近年凋亡及其信号传递的研究 ,增加了睾丸特殊免疫状态在分子水平的认识。睾丸特殊免疫机制的阐明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的免疫逃逸及器官移植等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近年睾丸免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睾丸、眼前房、脑、胎盘滋养层和软骨等体内易于接受同种或异种组织器官移植而不发生或只轻度发生排斥反应的部位 ,称为免疫豁免区 (immuneprivilegedsite)。其原因可能是有些组织的抗原性…

    • 泌尿系统肿瘤HSV-TK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HSV TK基因简介单纯疱疹病毒 胸苷激酶 (HSV TK) /GCV(或ACV)系统是目前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一种自杀基因系统。单纯疱疹病毒 (HSV)染色体上有编码胸苷激酶的基因 ,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切割 ,可从HSV染色体中分离出含HSV TK基因的DNA片段 ,长约 3.4kb。HSV分为HSV1和HSV2 ,目前用于基因治疗的为HSV1 TK基因 ,而HSV2 TK基因未见报到。绝大多数用于转基因治疗肿瘤的HSV1 TK基因是以PCR技术扩增的产物 ,商品化的HSV1 TK基因约 3.4kb ,多经重组构建于质粒pBR3…

    • 男性尿道断裂的诊断与治疗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概述男性尿道以尿生殖膈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尿道与后尿道损伤的病因、创伤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均有所不同 ,其中后尿道损伤的治疗较为复杂 ,治疗方法的选取仍存在着广泛的争议[1,2 ] 。2 病因和创伤机理2 .1 后尿道损伤后尿道损伤主要由骨盆骨折引起 ,Mamdouh报道骨盆骨折并发尿道断裂的发生率约为 1.6~ 2 5 % (平均 9.9% ) ,并且尿道损伤发生与否同骨盆骨折的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关系密切[1,3 ,4 ] 。骨盆骨折的类型 :有多种分类方法 ,①按骨盆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型及不稳定型骨折 ,其中稳定型骨折包括耻坐骨支三支及三…

    • 抗氧化酶对生殖细胞的影响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机体中存在完善的清除活性氧 (ROS)的抗氧化酶体系。正常条件下各种生理过程处于ROS的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之中 ,若两者失衡 ,机体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在生殖系统中抗氧化酶不但能清除组织中过多的ROS ,维持生殖细胞相对稳定的氧化水平而使生殖细胞免受过氧化损害 ,而且还与生殖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抗氧化酶活性的异常会导致精子发生过程障碍和精功能损伤 ,从而导致男性不育。本文就抗氧化酶对生殖细胞的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抗氧化酶的功能与特性抗氧化酶是活性氧 (ROS)的酶类清除剂。生物机体组织中存在三种重要的抗…

    • 尿动力学研究压力/流率分析方法现状

      2001(Z1).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是男性中老年的常见疾病 ,由其造成的膀胱出口梗阻 (Bladderoutletobstruction ,BOO)是BPH患者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和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但是 ,文献报告 ,下尿路症状 (Lowerurinarytractsymptoms ,LUTS)及其它传统指标与客观BPO的关系不密切[1~ 4 ] ,约30 %因BPH手术的病人没有客观BPO的证据[5~ 7] 。压力 /流率研究 (Pressure/flowstudy ,PQS)能为BOO诊断提供客观证据 ,是目前国际尿控协会 (Internatio…

    • 卡介苗抗膀胱肿瘤机理研究进展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从 1976年Morales等[1] 首次报道卡介苗 (BCG)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以来 ,经随机、多中心研究证实 ,BCG膀胱内灌注与电切后辅助性噻替哌、阿霉素等膀胱内灌注化疗相比 ,预防膀胱肿瘤复发及进展的效果更好[2~ 4 ] 。据统计 ,对于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 ,辅助性BCG膀胱内灌注治疗可使约 2 /3的患者无瘤生存 4~ 5年以上[5] 。因此 ,BCG膀胱内灌注已成为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及进展的最有效方法。但是BCG抗膀胱肿瘤的确切机理仍不明确 ,一般认为 ,BCG抗膀胱癌与BCG灌注后膀胱粘膜的炎性反应及机体对BC…

    • 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与氧自由基

      2001(Z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精索静脉曲张 (Varicocele ,VC)是一种男性常见病 ,普通人群发病率为 5~ 2 0 % ,一般报道VC伴不育症的发病率均在 35~ 40 %左右 ,WHO分析了 12 94例男性不育的病因 ,发现有精索静脉曲张者 5 2 2例 ,占 39% ;可见VC已成为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 ,WHO在男性不育研究中把VC列入首位[1] ,然而其所致不育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阐明。1 精索静脉曲张5 0多年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VC与男性不育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VC致不育症的机理是由于睾丸温度升高、内分泌水平的改变、睾丸血液淤积、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