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经腹腹腔镜联合生物蛋白胶治疗单纯性腹侧肾囊肿的临床分析

      2012(6):721-723.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腹腹腔镜联合生物蛋白胶治疗单纯性腹侧肾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腹腹腔镜联合生物蛋白胶治疗单纯性腹侧肾囊肿患者19例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均在经腹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术中成功向残留囊腔灌注生物蛋白胶,手术时间44~120min,平均56min,术后住院时间3~7天,平均4.2天,术中术后无大出血、酸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经腹腹腔镜联合生物蛋白胶是治疗单纯性腹侧肾囊肿的一种有效方法,安全、疗效确切.

    • 输尿管镜钬激光肾盂旁囊肿内引流术(附26例报告)

      2012(6):723-726.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切开内引流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手术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5年9月~2011年11月收治的26例患者,共29侧挤压肾盂或肾盏且皮质较厚的肾盂旁囊肿,其直径5 ~ 9cm,腰腹部不适9例,血尿5例,局部肾盏积水3例,合并高血压3例,泌尿系感染3例,合并结石2例.行输尿管镜钬激光肾盂旁囊肿内引流术,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24例患者成功,手术时间(20 ~ 50)min,未发现尿外渗及其他明显并发症,2例手术中无法明确囊肿位置,改行经皮囊肿穿刺术.通过复查IVP、B超或CT,随访(6~18)个月,平均11.5个月.治愈19侧,有效8侧,囊腔均与肾盂相通.结论 对此类型肾盂旁囊肿,行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引流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

    • 高通量血液透析临床疗效的综合分析

      2012(6):726-732.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将每2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1次血液灌流,其余时间进行低通量透析的模改为每周3次高通量透析,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前3个月使用旭化成13u透析器,后3个月使用旭化成15u透析器,分别在使用前和使用后3个月、6个月监测患者血压、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前白蛋白、钙、磷、维生素D、全片段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水平的变化,同时应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匹兹堡睡眠量表、食欲量表调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1)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换用15u透析器治疗3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继续下降(P<0.05).(2)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未见明显变化,换用15u透析器治疗3个月后,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显著上升,β2-微球蛋白显著下降(P<0.05).(3)治疗3个月后患者钙、磷、全段甲状旁腺素及维生素D均无明显变化;换用15u透析器治疗3个月后,维生素D显著下降(P<0.05),部分患者骨痛改善.(4)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换用15u透析器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继续下降(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载脂蛋白A(I)水平下降(P<0.05).(5)治疗6个月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变化不显著,食欲和睡眠状况有改善趋势,但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规律高通量透析对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每周或每2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其余时间进行低通量透析的组合模式,特别是在血压控制、营养状态的改善及脂代谢指标等方面.

    •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2012(6):732-735.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腹膜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9例肾占位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肿瘤直径2.5 ~4.6cm,平均3.8cm.手术时,所有的患者都行肾蒂血管阻断.评价手术时间、肾蒂阻断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38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中转开放,阻断肾蒂时间为21~ 36min,平均26min,手术时间70~145min,平均102min,术中出血60 ~ 900ml,平均105 ml.术后病理为32例肾癌,7例错构瘤.术后并发尿漏1例,放置双J管治愈.术后住院7 ~15d,平均l0d,随访3 ~36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腹膜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值得临床推广.有可能代替开放手术,可能成为治疗肾脏局限性占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 沙培林联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

      2012(6):735-737.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沙培林(OK-432)联合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及单独应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浅表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沙培林组(40例)术后1周开始常规灌注沙培林5KE,膀胱内灌注保留2h,每周1次连续6周,之后每月1次连续8个月.吡柔比星组(38例)灌注吡柔比星30mg,灌注方法同沙培林组.沙培林膀胱联合吡柔比星组40例,交替灌注,剂量不变,每周1次,每种药物达6次,之后每月1次,每种药物灌注8个月.结果 沙培林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2.5%,吡柔比星组复发5例,复发率13.16%,联合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5%,沙培林组与吡柔比星组复发率比较P >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沙培林组或吡柔比星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灌注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例数分别为3,4,4,三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沙培林联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优于单用灌注药物,疗效满意,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输尿管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下尿路症状疗效观察

      2012(6):737-740.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留置双J管患者下尿路症状及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 42例输尿管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n=21)给予琥珀酸索利那新片5mg,口服,每天1次,连续4周,对照组患者(n=21)不予以任何处理,作空白对照.记录两组患者试验前后IPSS/QoL.结果 所有试验对象均按要求完成实验,无中途停药或退出试验者.(1)治疗组较对照组在IPSS总分(IPSS total score)和IPSS储尿期症状得分(IPSS storage symptoms)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治疗组较对照组在IPSS排尿期症状得分(IPSS voiding symptoms)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3)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生活质量评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治疗组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轻微口干,2例出现轻度便秘,对照组l例有便秘.结论 琥珀酸索利那新可有改善输尿管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下尿路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探讨(附248例报告)

      2012(6):741-743.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汽化电切术(PKRP)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安全性及策略.方法 自2003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248例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汽化电切术(PKRP),术前进行风险评估及充分准备,改进手术操作技巧,提高围手术期安全.结果 手术时间30~ 100min,平均70min;切除前列腺组织重45 ~ 110g,平均55g.术中出血少,无输血.248例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电切综合征(TURS)和真性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早期暂时性尿失禁18例,经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和提肛训练1~3周恢复.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排尿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汽化电切术(PKRP)仍是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 膀胱尿路上皮癌CD44v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2(6):743-746.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D44v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CD44v2蛋白的表达.结果 CD44v2蛋白在正常膀胱粘膜上皮无表达,在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阳性表达是25例(41.7%),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TNM分期显著相关,而与肿瘤的复发,数量无关.结论 CD44v2可作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级,分期的一个参考指标.

    • 高通量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2012(6):746-749.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高通量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的总体影响.方法 使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得分(SGA)、人体测量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等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营养评估,观察高通量透析前后患者营养状态的变化.结果 (1)SG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A级,但营养状态同为A级的患者,有更多的题目选择“A”选项,且选择“明显改善”选项的患者数增多;(2)人体测量指标:高通量透析治疗6个月后,TSF、MAC测量值显著上升(P<0.05),体重、BMI、MAM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分级发生变化,有更多的以体重为衡量指标的中度营养不良患者转变为轻度营养不良;(3)生化检测指标:高通量透析3个月后,血清CHOL和LDL显著下降(P<0.05),血清PA、ALB、TG和HDL无显著性变化;高通量透析治疗6个月后,与高通量透析治疗前相比,血清ALB、HDL显著上升,血清CHOL、LDL显著下降(P<0.05),PA、T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营养状态.

    • 济南市职工慢性肾脏病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

      2012(6):750-755.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济南市职工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5月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首次体检的成人的体检资料,分析其CK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在资料完整的10016例体检者中,血尿患病率为4.20%(95%CI为3.81%~4.59%),蛋白尿患病率为0.70%(95%CI为0.54%~0.86%),肾功能下降率为2.09%(95%CI为1.81% ~ 2.37%),CKD患病率为6.37%(95%CI为5.89%~ 6.85%).经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是血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蛋白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和肥胖是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肾囊肿和糖尿病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性别、年龄、肾囊肿和糖尿病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CKD,应加强在高危人群中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延缓CKD的进展,防止ESRD和CVD的发生,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 直接插入吻合在输尿管膀胱再植中的应用

      2012(6):756-758.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膀胱再植吻合术中直接插入吻合方法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行输尿管膀胱再植中运用直接插入式吻合方法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输尿管膀胱吻合过程时间5~18min(平均12min).术后随访6~24月,所有病例未发现尿漏和膀胱输尿管吻合段狭窄梗阻,患肾功能评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结论 直接插入式输尿管膀胱吻合方法具有操作简捷、效率高及并发症低等优点,为理想可推广的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式.

    • Seldinger技术在急性尿潴留中的应用

      2012(6):758-760.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Seldinger技术膀胱微造瘘在处理急性尿潴留导尿失败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Seldinger技术深静脉留置针套装行膀胱穿刺造瘘患者25例,其中9例为尿道狭窄患者,16例为前列腺增生导尿失败患者.同时随机采用传统膀胱穿刺针造瘘2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副损伤、并发症、疼痛、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Seldinger技术造瘘时间短、出血少、术中副损伤少、无明显疼痛,伤口愈合好等优点,且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检测及意义

      2012(6):760-762.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对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6例及健康志愿者22例,用ELISA法测定血浆MCP-1水平,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与血白蛋白(ALB)值.比较其结果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血液透析组血浆MCP-1水平(115.9pg/ml±10.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60.3pg/ml±8.4pg/m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合并冠心病组血浆MCP-1水平明显高于非合并冠心病组[(136.2±11.7)pg/ml vs(91.6±9.4)pg/ml,P<0.05].结论 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血浆MCP-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MCP-1水平更高,提示MCP-1水平升高与肾功能衰竭有一定关系,且是合并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糖尿病、高血压对肾结石患者首次发病年龄的影响

      2012(6):763-767.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对于肾结石发病年龄的影响,从而为临床进一步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并首次诊断为肾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糖尿病、血糖水平及高血压等常见代谢异常对于肾结石首次发病年龄的影响.结果 共采集129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73例,女性418例.首次发病年龄较为集中于30~ 70岁,尤以50 ~ 60岁为多.其中单纯泌尿系结石患者930例(平均发病年龄62.2±9.6岁),合并高血压患者284例(52.7±9.2),合并糖尿病患者34例(58.5±9.5),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43例(59.8±9.0).将是否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作为分组依据时,是否罹患高血压对于发病年龄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将空腹血糖分为正常、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三组时,其首次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可见血糖正常组发病年龄集中于60岁以后,而糖尿病组则集中于40~50岁.结论 合并患有高血压可使得肾结石患者首次发病的年龄显著提前.糖尿病及血糖水平可能也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早期关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泌尿系统健康.

    • 乙酰肝素酶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2(6):768-770.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非生物素免疫组化二步法、SABC法检测36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及肾脏病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乙酰肝素酶在对照组正常肾组织的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球足细胞、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少量表达.而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病变肾组织中,HPa表达显著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Hpa表达,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pa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Hpa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关系,r=0.541(P <0.01).有统计学意义;与血浆白蛋白呈负相关关系,r=-0.694(P <0.01),有统计学意义;与血肌酐、血脂、免疫球蛋白无相关性.结论 Hpa的表达与蛋白尿的程度存在正相关,提示Hpa作为一种与蛋白尿密切相关的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他将成为蛋白尿治疗的新靶点.

    • 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2(6):771-77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87例,20例正常正常膀胱黏膜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然后分析survivin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随着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表达的变化.结果 所有膀胱 癌患者平均年龄56.1岁,其中男性患者48例.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survivin蛋白表达在细胞的细胞核.膀胱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survivin表达上升.结论 survivin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进展有关.

    • 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2012(6):773-776.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3月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356例临床资料.结果 单通道取石319例,双通道取石37例;一次取石292例,二次取石64例.手术时间(75±35)min.结石取净率为89.1%(213/239);62例残余结石中,28例术后进行ESWL治疗,26例结石排净,其余34例口服排石药物治疗.结论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效率高,安全有效,损伤小.

    • 经皮消融治疗肾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2(6):776-780.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不适合或不愿意接受手术切除的肾肿瘤患者,经皮肾肿瘤消融术是保留肾单位的标准治疗方案.对于肾脏偶发癌及存在合并症、多发性肾细胞癌和/或遗传性肾癌综合征而需要保护肾功能的患者,经皮肾消融术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就射频消融及冷冻消融治疗肾细胞癌的有关临床研究结果作一综述,提出肾脏肿瘤消融治疗在临床和技术方面的注意事项,并探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对经皮微波消融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简介.

    • 前列腺炎症与前列腺癌关联性研究进展

      2012(6):781-785.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症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来自病理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均提示前列腺炎症与前列腺癌的发病和进展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对前列腺炎-癌关联的深入理解将为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文将就前列腺炎症与前列腺癌关联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肾上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2012(6):785-790.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670年Greiselius等首次报道了肾上腺囊肿,其典型症状是腹痛或肿块.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偶发型肾上腺囊肿越来越多的被发现.肾上腺囊肿的诊疗过程包括:鉴别诊断、明确诊断和后续治疗.肾上腺囊肿可分为四个亚型:内皮囊肿,假性囊肿,上皮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内分泌方面的检查是为了排除功能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对肾上腺囊肿的鉴别诊断很有帮助.然而,根据影像学成像的特点,有时很难区分良性与恶性,例如假性囊肿出血.对有器官功能损害、潜在恶性病变或者直径超过5cm的良性病变则需要行手术治疗.对于小的良性病变,也可选择保守治疗,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文献报道.

    • 内皮祖细胞在肾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2(6):791-794.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主要来源于骨髓,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多种因素可动员EPCs入外周血参与血管新生.因此,EPCs有可能成为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载体,在肾癌治疗中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EPCs在肾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012(6):794-797.

      摘要 (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尿路上皮癌临床常见,具有较高的多中心发生率和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后和生活质量.目前对多中心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机制和克隆起源尚不清楚.通过对多中心尿路上皮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可能阐明多中心瘤灶的克隆关系.本文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多中心尿路上皮癌克隆起源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双源CT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2(6):797-800.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源CT通过两套X线球管和两套探测器采集图像,机架旋转90°即可获得180°的相关数据,单扇区采集的时间分辨率可达83ms.同时,可大大减少放射剂量.近年来,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 Pygo2在经典Wnt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2012(6):801-804.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Wnt信号通路在正常组织发育以及肿瘤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经典wnt信号通路通过促进关键蛋白β-catenin进入细胞核,与TCF/LEF结合,从而激活靶基因转录.Pygo是Wnt信号通路中新发现的成员,通过BCL9/Lgs与β-catenin结合,从而促进靶基因的转录.Pygo2的异常表达,与发育异常、肿瘤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Pygo2在经典Wnt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模式已经确定,但是与染色质重塑方面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最近研究发现Pygo2参与H3K56Ac,从而促进基因的表达.

    • 腹腔镜CO2气腹对腹腔肿瘤种植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2(6):805-808.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开展,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设备及腹腔操作环境,腹腔镜手术是否会促进术后恶性肿瘤细胞种植转移,其治疗恶性肿瘤是否安全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其中膨腹气体CO2对腹腔肿瘤种植转移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备受关注.

    • Eg5在泌尿系肿瘤的研究进展

      2012(6):809-812.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Eg5(kinesin-5 motor protein)是驱动蛋白家族中的成员,定位在有丝分裂期的微管上,在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和分离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Eg5的研究较多,已证实它在多种肿瘤中呈高表达,本文就Eg5的基因定位和结构、生物学作用以及与泌尿系肿瘤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 射频治疗肾癌的研究

      2012(6):813-816.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近年来现代诊断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肾肿瘤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而对于孤立性肾癌、双侧肾癌的治疗手段相对局限,选择尽量保留肾功能和微创的方法可能是部分特定患者的唯一选择.射频消融治疗(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肾肿瘤的方法.近年来,肿瘤的局部治疗作为微创治疗肿瘤的方法正在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RFA技术在肾癌治疗的应用,从原理、研究进展、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观察、疗效、预后等进行综述.

    • SDF-1/CXCR7轴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2012(6):816-818.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SDF-1/CXCR7轴是一对重要的趋化因子配体/受体,在胚胎发育、炎症反应、肿瘤形成及血管新生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SDF-1/CXCR7轴可促进内皮祖细胞及肾祖细胞生存、增殖、黏附以及跨内皮转移等,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胎球蛋白A与肾结石形成的关系

      2012(6):819-82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胎球蛋白-A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糖蛋白:与骨的重塑、炎症调节、钙磷等矿物质代谢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及心瓣膜钙化等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胎球蛋白-A与肾结石的形成也有密切的关系,该蛋白可能发挥着结石抑制因子作用.作者对此作一综述,旨在为更深入了解胎球蛋白-A及尿路结石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 SHH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炎症反应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2(6):824-826.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症反应通过细胞因子的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缺血性疾病、糖尿病等.Hedgehog(HH)信号通路作为与发育相关的重要信号转导途径,近来被报道与保护细胞免受细胞因子相关的细胞毒性作用相关.其中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研究最多.目前有研究表明SHH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 干细胞研究在泌尿外科的应用

      2012(6):827-830.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细胞研究在泌尿外科的应用进展迅速,干细胞研究已用于膀胱替代手术、肾损伤的修复、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及男性不育的治疗,除压力性尿失禁以外的研究主要为实验室的研究资料,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 NGAL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2012(6):831-835.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ed lipocalin,NGAL)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的新型脂钙蛋白,可以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tloproteinase-9,MMP-9)的活性与功能,运输小分子疏水性蛋白,参与体内慢性炎症反应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等过程.最新研究发现NGAL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早期DN即可检测到血清及尿液NGAL水平的升高,NGAL可能成为诊断早期DN的新的蛋白标志物.此外,NGAL还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葡萄糖代谢调节有关.NGAL在其他肾脏疾病的病理发生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与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均可出现尿液NGAL水平升高.

    • 类泛素蛋白FAT10参与的炎症反应与肾脏疾病

      2012(6):835-839.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白细胞抗原F介导转录因子10(human leukocyte antigen F-associated transcript 10,FAT10)是一种类泛素蛋白,属于类泛素蛋白UBL(ubiquitin-like modifiers,UBL)家族,是一种18kD蛋白,由165氨基酸残基组成,参与细胞免疫炎性介导、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和蛋白易位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是许多肾脏疾病的重要病理原因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FAT10的过表达可以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参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FAT10参与的炎症反应与肾脏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松弛素与肾脏疾病

      2012(6):840-843.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脏纤维化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慢性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松弛素是目前新发现的具有抗纤维化效应的激素,它是内源性肾脏保护因子,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增加胶原降解延缓肾脏纤维化进程,同时给予外源性重组松弛素可以逆转已形成的纤维化症.此外松弛素还有扩张肾脏血管、增加器官血供、改善凝血状态等作用.

    • 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2012(6):844-846.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及内皮祖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作为一种新型细胞间信号转导载体,可通过与靶细胞进行特殊反应、传递遗传物质如mRNA、miRNA等,促进血管生成,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等,为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新靶点.

    •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2012(6):847-852.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基因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兴起,由此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取得划时代的进展.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对应,代谢组学是一门通过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内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并用以监测活细胞中化学变化的科学.以往从基因编码到修饰转录再到蛋白表达这一自上而下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其最大的挑战在于组学数据的生物功能解释及其与临床现象的联系.代谢组学可以实现对某种特定生物所有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识别未知代谢产物.有助于在找到底物、产物、中间体和关键酶的基础上,建立起对整个代谢途径的阐述.通过这条代谢途径的调节机制和关键调节点,联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阐明了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机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优势,它已逐步应用在肾脏疾病领域,体现着其无尽的临床价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化学分析技术及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目前,代谢组学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肾毒性损害、糖尿病肾病、多囊肾、肾性尿崩症等肾脏疾病中,另外,代谢组学在前列腺癌、肾移植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有显著的优势.综上所述,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相比更具有优势,并将最终引导个性化的分子诊断和疾病治疗.

    • 腹膜转运类型与微炎症状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2(6):853-856.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炎症状态成为近年来尿毒症患者治疗探讨的热点之一,多项研究表明,微炎症的存在与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腹膜透析过程中,腹膜转运类型不同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否与微炎症状态的存在有关仍存在争议.认清二者关系对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性功能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2(6):857-860.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性功能障碍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发病率很高,但目前在治疗效果上除了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外均不够理想.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首先要明确性功能变化的发生机制、本文就近年来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性功能变化的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 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2(6):860-864.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出能够阻断引起肾脏损伤的不同传导通路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的药物提供思路.近几年,对于DKD机制的研究相对还是集中在氧化应激的研究上,一些抗氧化药物的应用在临床治疗DKD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次,在糖尿病肾病肾脏损伤过程中的一些激活的传导通路,也可以是将来作为靶点治疗的目标.

    • 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新进展

      2012(6):864-868.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狼疮性肾炎(LN)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分为六型,不同的病理类型治疗方案不同,大致分为诱导缓解阶段和维持阶段,治疗药物包括激素、环磷酰胺、霉酚酸醣、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等,新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信号分子,细胞受体阻断剂,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阻滞剂,以及新的治疗方案如多靶点治疗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本文就LN近几年的若干研究作一综述.

    • 后腹腔镜联合等离子电切镜治疗肾盂癌

      2012(6):869-870.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院自2008年8月起应用后腹腔镜联合等离子电切镜行肾盂癌根治术,行肾、输尿管全切及膀胱输尿管口袖套状切除治疗肾盂癌17例,手术经临床实践证明手术设计合理,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预后与开放手术相似,疗效可靠,但手术需一定的后腹腔镜技术及电切水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42~ 76岁,平均59.5岁,其中左侧11例,右侧6例,均为肾盂、输尿管单发肿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均为移行上皮癌,伴尿路感染2例,伴有同侧输尿管结石1例.17例病例中分别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9例.17例患者均因间歇性肉眼血尿等症状来院,经泌尿系CTU、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核磁水成像或输尿管镜检查,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等相关辅助检查,病理检查结果明确为肾盂肿瘤,17例患者术前均行双肾ECT检查证实对侧肾功GFR、ERPF均未见明显异常,术前给予患者分别抗炎、降糖、降压、扩血管等对症处理,无绝对手术禁忌.

    • 前列腺孤立性纤维瘤术后复发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2(6):871-873.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软组织肿瘤,主要发生在脏层胸膜,表现为与胸膜相连、界限清楚的孤立性肿块.近年来发现孤立性纤维瘤还可以发生在胸膜外的22个部位,发生于泌尿生殖系统罕见,发生于前列腺者目前国内报道仅有10例.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男性,54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1年,肉眼血尿伴不能排尿1d入住本院.查体:直肠指检前列腺中央沟消失,不能触及上缘,质韧、表面光滑、压痛、无结节.B超检查:前列腺增大,约5.0mm×5.5mm×4.5mm,双肾积水.查血清PSA 1.33 ng/ml.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中见前列腺重度增生,中叶增生明显,突入膀胱,表面糜烂出血,切除前列腺组织105g.病理诊断:前列腺孤立性纤维瘤.随访3个月,复查膀胱镜一次,未见明显异常.3个月后再次出现肉眼血尿,急诊至本科,查盆腔CT: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内密度混杂,见不规则高密度影,可见血流信号,双肾积水.遂在全麻下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肿瘤切除术.

    • 肾脏甲状腺滤泡癌样肿瘤1例报告

      2012(6):873-874.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患者××,女,25岁,因查体发现右肾肿瘤1年半于2011年11月4日入院.患者1年半前因高血压病入院查体,经彩超及CT检查后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2010年4月25日CT检查为:右肾上极高低混杂密度灶,直径约2.2cm,内见片状钙化影,密度高低不均,向肾外突出,CT结论:右肾上极高密度灶,不除外错构瘤.患者院外未予特殊处理,后多次入院复查,右肾占位未见明显增大.今入院拟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查体:Bp200/130mmHg,青年女性,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精神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