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血液透析患者基于事件和时间的前瞻性记忆损害研究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基于事件和时间的前瞻性记忆(PM)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本院行规律性HD的98例患者为观察组, 同期选择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数字广度测试(DST)、口语流利性测试(VFT)、Rey听觉词语学习测验(RAVLT)、Stroop色词测验(SCWT)、基于事件PM(EBPM)和基于时间PM(TBPM)进行多维度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MMSE、RAVLT(总回忆和延迟回忆)、VFT(水果)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SCWT(阅读、颜色命名、干扰和抑制/转换)耗时、SCWT(颜色命名和抑制/转换)错误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EBPM(前瞻性和回顾性记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BPM(前瞻性和回顾性记忆)评分以及时钟检查反应数目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 EBPM评分与RAVLT(总回忆)和VFT(水果)评分呈正相关, 与SCWT(阅读和颜色命名)耗时呈负相关(均P<0.05);TBPM评分与RAVLT(延迟回忆)和VFT(水果)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HD患者的EBPM和TBPM损害可能是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临床特征, 对EBPM和TBPM的正确诊断有助于预防H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对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白蛋白/球蛋白比率预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球蛋白比率(AGR)预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本院行规律随访、病情稳定的90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 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 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合并症、用药情况等, 根据血AGR值将患者分为AGR≥1.2组(66例)及AGR<1.2组(24例), 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比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蛋白、总蛋白、AGR、血红蛋白、血肌酐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GR≥1.2组和AGR<1.2组分别有8例(17.8%)和6例(37.5%)患者死亡, 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低AGR是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AGR可以预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

    • 联合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TNF-α、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抗TNF-α单抗联合p38MAPK反义寡核苷酸是否可以通过降低TNF-α、p38MAPK蛋白表达来减轻大鼠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 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抗TNF-α单抗组(抗TNF-α+IR组)、缺血再灌注+抗TNF-α单抗联合p38MAPK反义寡核苷酸组(联合预处理组), 每组30只。Sham组于麻醉后分离肾动脉但不夹闭;IR组制作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时, 于肾脏恢复血供前5 min通过尾静脉注射0.2 mL生理盐水, 做阴性对照;联合预处理组于恢复血供前5 min注入抗TNF-α单抗(0.1 mg/k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1 mL)和p38MAPK反义寡核苷酸(5 mg/k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1 mL);抗TNF-α+IR组于肾脏再灌注前5 min, 注射抗TNF-α单抗(0.1 mg/kg);采用HE染色, 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TNF-α、p38MAPK蛋白在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联合预处理组再灌注后的肾组织损伤减轻。TNF-α蛋白在肾小管细胞浆中表达, 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最明显, 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即升高, 至12 h时仍呈增高趋势。p38MAPK蛋白主要在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浆中表达, 于再灌注后6 h时表达最高, 12 h时表达水平降低。联合预处理组再灌注后的肾组织TNF-α、p38MAPK蛋白水平均低于IR组(均P<0.05)。结论 TNF-α单抗和p38MAPK反义寡核苷酸联合应用能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的病理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肾组织TNF-α、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 梗阻性肾病患者的肾脏纤维化与血清EZH2表达的关系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的表达变化与梗阻性肾病患者的肾脏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梗阻性肾病组), 记录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蛋白等资料, 根据肾组织纤维化程度将患者分为0级组(26例)、Ⅰ级组(47例)和Ⅱ级组(22例)。同期收集94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EZH2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EZH2 mRNA水平对梗阻性肾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的评估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梗阻性肾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梗阻性肾病组的血清EZH2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t=29.761, P<0.05)。梗阻性肾病组患者的血清EZH2 mRNA水平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均无相关性(均P>0.05), 而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蛋白、间质炎症评分均有相关性(均P<0.05)。eGFR<60 mL·(min·1.73 m2)-1、24 h尿蛋白≥3.5 g/24 h、间质炎症评分为1、2分的梗阻性肾病患者的血清EZH2 mRNA水平均高于eGFR≥60 mL·(min·1.73 m2)-1、24 h尿蛋白<3.5 g/24 h、间质炎症评分为0分的患者(均P<0.05)。随着肾脏纤维化程度的升高, 梗阻性肾病患者的血清EZH2 mRNA水平升高(F=26.473, P<0.05)。血清EZH2 mRNA水平评估梗阻性肾病患者Ⅰ级组患者肾脏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95%CI: 0.603~0.845), 特异度为69.2%, 灵敏度为76.6%, 截断值为2.42;评估Ⅱ级组患者肾脏纤维化的AUC为0.853(95%CI: 0.766~0.940), 特异度为68.1%, 灵敏度为95.5%, 截断值为2.90。EZH2 mRNA是梗阻性肾病患者肾脏纤维化程度发展为Ⅰ级或Ⅱ级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EZH2与梗阻性肾病患者的肾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可有效评估肾脏纤维化程度。

    • 同型半胱氨酸与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对H型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预测价值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预测H型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30例H型高血压患者、130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及13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 分别设为H型高血压组、单纯性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Hcy水平与年龄、血清胱抑素C(Cys C)、尿β2-MG水平的相关性,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血清Hcy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 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年龄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 血清Hcy、Cys C、尿β2-MG水平均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Hcy水平与血清Cys C、尿β2-MG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Cys C、尿β2-MG是血清Hcy水平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Hcy)与β2-MG联合检测预测H型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价值较高。

    • 血清NGAL表达水平对肾移植患者术后肾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变化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行肾移植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随访1年是否发生肾功能不全分为肾功能正常组(54例)和肾功能不全组(49例),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后随访1年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影响因素, 分析术后血清NGAL与患者术后随访1年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 绘制预测肾移植患者术后随访1年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 验证其预测价值。结果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清NGAL以及胱抑素C(Cys C)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TG、LDL以及血清NGAL为肾移植患者随访1年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其中血清NGAL每增加1 ng/mL,肾移植患者随访1年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1.947倍(OR=2.947, 95%CI: 1.621~3.945,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50.3岁、TG≥2.0 mmol/L、LDL≥3.2 mmol/L以及术后血清NGAL≥157.1 ng/mL可作为肾移植患者术后随访1年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标志, 其预测肾移植患者术后随访1年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3(95%CI: 0.621~0.845)、0.742(95%CI: 0.689~0.791)、0.753(95%CI: 0.717~0.811)以及0.882(95%CI: 0.811~0.912), 而联合预测的AUC最大值为0.945(95%CI: 0.919~0.986)。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TG、LDL以及血清NGAL预测肾移植患者术后随访1年发生肾功能不全均具有良好的净收益率。结论术后血清NGAL水平变化可提前预测肾移植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 且预测价值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腹腔镜术后首次启动腹膜透析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题录

      2024(3).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置管术后首次不同腹膜透析开始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21年9月诊断的17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置管时间与首次腹透时间之间的差值分为紧急启动组(≤7 d, 82例)和常规启动组(>7 d, 9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原发病、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水平以及透析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炎、IgA肾病、其他原因等原发病比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出血、腹膜炎、漂管、渗漏等并发症比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后紧急启动腹膜透析与常规启动无明显差异, 且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血液透析和并发症, 同时降低治疗费用。

    • 血清lncRNA HULC、lncRNA HOTAIR水平与前列腺癌肿瘤血管生成及根治术后短期预后的关联性探讨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HULC、lncRNA HOTAIR水平与前列腺癌肿瘤血管生成及根治术后短期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接受的98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 并选取同期9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lncRNA HULC、lncRNA HOTAIR水平及临床资料[年龄、基础病史、前列腺体积、微血管密度(MVD)等];对比实验组患者不同病理特征的血清lncRNA HULC、lncRNA HOTAIR水平;对实验组患者展开为期1年的随访, 并按照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肿瘤无进展组(70例)和进展组(28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短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的血清lncRNA HULC和lncRNA HOTAI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NM分期Ⅱ~Ⅲ期、中高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高微血管密度(MVD)患者的血清lncRNA HULC、lncRNA HOTAIR水平均高于TNM分期Ⅰ期、低分化程度、不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低MVD患者(均P<0.05);与肿瘤无进展组患者相比, 肿瘤进展组患者的TNM分期Ⅱ~Ⅲ期、中高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高MVD占比及血清lncRNA HULC、lncRNA HOTAIR水平更高(均P<0.05);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MVD、血清lncRNA HULC和lncRNA HOTAIR水平均是引起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短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ncRNA HULC、lncRNA HOTAIR与前列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相关, 同时是影响患者根治术后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清ACTH水平、降钙素原变化率对尿源性脓毒症预后的价值题录

      2024(3).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降钙素原(PCT)变化率对尿源性脓毒症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因上尿路结石行经皮肾镜或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后产生尿源性脓毒症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确诊后14 d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67例)和死亡组(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的血清ACTH水平以及确诊当天和确诊后第2天患者的血清PCT水平, 计算PCT变化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的血清ACTH水平、PCT变化率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尿源性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血红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肌酐、白细胞计数高于生存组, 而血红蛋白低于生存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死亡组比较, 生存组患者的血清ACTH水平和SOFA评分降低, PCT变化率明显升高(均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TH水平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533, P<0.001), PCT变化率与SOFA评分呈负相关(r=-0.600,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ACTH高表达、低PCT变化率是影响尿源性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的ACTH水平明显升高, PCT变化率显著降低, 二者与尿源性脓毒症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LncRNA HOXA-AS3通过miR-218-5p调控USP3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长非编码RNA HOXA簇反义RNA 3(LncRNA HOXA-AS3)通过miR-218-5p调控泛素特异性肽酶3(USP3)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前列腺上皮细胞和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PC-3、22RV1, 将DU-145细胞分为对照组、LncRNA HOXA-AS3过表达组、LncRNA HOXA-AS3敲低组、共转染阴性对照组、LncRNA HOXA-AS3敲低+miR-218-5p inhibitor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LncRNA HOXA-AS3、miR-218-5p与USP3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比值(Bax/Bcl-2);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PCNA、Cyclin D1)与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中LncRNA HOXA-AS3对miR-218-5p的靶向调节。结果与人前列腺上皮细胞相比, DU-145、PC-3、22RV1细胞的LncRNA HOXA-AS3、USP3的mRNA与蛋白表达升高, miR-218-5p表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 LncRNA HOXA-AS3过表达组LncRNA HOXA-AS3、USP3的mRNA与蛋白表达、细胞活力、集落生成率、PCNA与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升高, miR-218-5p表达、凋亡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Bcl-2、Bax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LncRNA HOXA-AS3敲低组的细胞LncRNA HOXA-AS3、USP3的mRNA与蛋白表达、细胞活力、集落生成率、PCNA与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降低, miR-218-5p表达、凋亡细胞比例、凋亡率、Bax/Bcl-2、Bax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与LncRNA HOXA-AS3敲低组比较, LncRNA HOXA-AS3敲低+miR-218-5p inhibitor组的USP3的mRNA与蛋白表达、细胞活力、集落生成率、PCNA与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升高, miR-218-5p表达、凋亡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Bcl-2、Bax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共转染miR-218-5p mimics和野生型LncRNA HOXA-AS3报告质粒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降低(0.34±0.06 vs.1.01±0.22, P<0.05)。结论敲低LncRNA HOXA-AS3可通过上调miR-218-5p而降低USP3表达, 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 并促使其凋亡。

    • 多序列MRI成像联合扫描对膀胱癌T分期的临床评估价值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序列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扫描对膀胱癌T分期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组后对患者分别实施MRI序列扫描、常规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扫描、常规动态对比增强(MRI+DWI+DCE)扫描。统计患者病历分期情况与肌层浸润情况, 计算不同扫描方案下的T分期诊断准确率与肌层浸润诊断准确率。结果入组患者中以T2期居多, 共39例(39.00%), 然后依次是T1期22例(22.00%)、T3期20例(20.00%)、T4期19例(19.00%)。在肌层浸润情况方面, 肌层浸润78例(78.00%), 无肌层浸润22例(22.00%)。比较不同分期不同序列扫描下的诊断结果, MRI+DWI+DCE的总准确率显著高于MRI+DWI扫描、MRI序列扫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335、36.125, 均P<0.01)。在肌层浸润情况的扫描效果方面, MRI+DWI+DCE的扫描准确率明显高于MRI和MRI+DWI扫描, 且MRI+DWI扫描准确率明显高于MRI,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7例(98.72%)vs.58例(74.36%)vs.40例(51.28%), 均P<0.05];在无肌层浸润的诊断准确率方面, MRI+DWI+DCE的扫描准确率明显高于MRI和MRI+DWI扫描, 且MRI+DWI的扫描准确率高于MRI,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例(95.45%)vs. 14例(63.64%)vs. 12例(54.55%), 均P<0.05]。结论临床工作者对膀胱癌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过程中, 采用多序列MRI联合扫描方式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T分期情况。

    • 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对患者miR-119a、miR-200b及炎症因子的影响题录

      2024(3).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术(HOL-ERBT)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miR-119a、miR-200b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高危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 研究组行HOL-ERBT治疗, 对照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微小RNA-119a(miR-119a)、微小RNA-200b(miR-200b)、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病理分期准确性与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血块积存、膀胱痉挛、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随访情况(生存率、转移率、复发率)。结果术前, 两组患者的miR-119a、miR-200b、TNF-α、IL-6、HMGB1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 两组患者的miR-119a水平均较术前降低, miR-200b水平均较术前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但两组间的miR-119a、miR-200b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的TNF-α、IL-6、HMGB1水平与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年的转移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OL-ERBT治疗高危NMIBC的疗效优于TURBT, 可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 减少肿瘤转移、复发风险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还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且手术创伤更为轻微。

    • CLEC14A在阿霉素诱导FSGS小鼠模型中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CLEC14A在阿霉素诱导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小鼠模型中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并通过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相关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Bcl-2)信号通路探讨其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Sham组(n=10)、Model组(n=10)和CLEC14A siRNA组(siRNA组, n=10)。将小鼠足细胞MPC5分为对照组、FSGS组、FSGS-siCLEC14A组。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小鼠肾脏中CLEC14A 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肾脏组织中Caspase-3、Bax和Bcl-1水平。结果 FSGS组及FSGS-siCLEC14A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SGS-siCLEC14A组的48 h及72 h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FSGS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 FSGS组和FSGS-siCLEC14A组的细胞凋亡率、Caspase-3、Bax水平上升, 而Bcl-2水平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FSGS组比较, FSGS-siCLEC14A组的Caspase-3、Bax水平增加, 而Bcl-2水平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 FSGS组和FSGS-siCLEC14A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血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FSGS组比较, FSGS-siCLEC14A组的24 h UTP、Scr及BUN水平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比较, Model组和siRNA组小鼠的CLEC14A mRNA水平下降, VEGF mRNA上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odel组比较, siRNA组小鼠的CLEC14A mRNA水平下降, VEGF mRNA上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比较, Model组和siRNA组小鼠肾脏中的Caspase-3、Bax水平上升, 而Bcl-2水平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odel组比较, siRNA组小鼠肾脏中的Caspase-3、Bax水平升高, 而Bcl-2水平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LEC14A可通过抑制Caspase-3、Bax、Bcl-2信号通路起到保护FSGS小鼠足细胞的作用。

    • 基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构建BLCA分子亚型和预后模型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TCGA数据库中膀胱尿路上皮癌(BLCA)中炎症反应相关基因(IRRGS)的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 构建BLCA分子亚型和预后分子标签, 探索其在BLCA中的预后作用。方法检索TCGA数据库中412例BLCA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及临床预后数据, 利用R语言中NMF包对BLCA中的IRRGS表达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 构建基于IRRGS的BLCA分子亚型, 探索不同亚型的预后情况和肿瘤微环境情况;采用LASSO-Cox回归进行BLCA预后相关甲基化标志物筛选, 并构建预后分子标签, 进一步分析其在BLCA中的预后作用。结果基于BLCA转录组数据和生存数据, 发现200种IRRGS中有33种基因与BLCA预后相关(均P<0.05), 基于33种IRRGS构建BLCA分子亚型, 将412例BLCA患者分为3个亚组, 不同亚型具有不同预后, 且不同亚型具有不同肿瘤微环境;基于33种IRRGS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从中筛选出9种与BLCA预后相关IRRGS(DCBLD2、IL-10、IRAK2、IRF1、LDLR、PVR、RIPK2、SEMA4D、TLR2), 并联合9种IRRGS构建预后分子标签, 结果显示, 该分子标签可以很好地判断BLCA患者预后。结论基于IRRGS构建的BLCA分子亚型, 不同亚型间预后不同;不同亚型间肿瘤微环境不同。基于9种IRRGS构建的BLCA预后分子标签可以很好地判断BLCA预后, 提示IRRGS在BLCA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 BMP-2、BMP-7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经尿道切除术治疗的11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膀胱癌组织(膀胱癌组)及癌旁组织(癌旁组)中BMP-2、BMP-7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BMP-2、BMP-7蛋白表达水平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膀胱癌组的BMP-2、BMP-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均P<0.05)。BMP-2、BMP-7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 与肿瘤最大径、TNM分期、浸润深度、病理级别、淋巴结转移、复发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 且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越高、浸润深度越深、病理级别越高、有淋巴结转移、有复发患者的BMP-2、BMP-7阳性表达率较低(均P<0.05)。BMP-2、BMP-7阳性的膀胱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MP-2、BMP-7的阴性患者[75.0%(30/40) vs. 41.0%(32/78)、77.8%(28/36) vs. 41.5%(34/82), 均P<0.05]。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血管浸润、病理级别高、有复发、BMP-2阴性、BMP-7阴性的膀胱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显著缩短(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病理级别高、BMP-2阴性、BMP-7阴性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中BMP-2、BMP-7蛋白表达降低, 二者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进展程度呈负相关, BMP-2、BMP-7阴性表达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影响因素。

    • HoxB3、JAG1在肾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同源异型盒基因B3(HoxB3)、JAG1的表达水平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93例肾细胞癌患者作为观察组, 收集肾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肾细胞癌组)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细胞癌患者的HoxB3、JAG1表达水平。分析HoxB3、JAG1表达与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肾细胞癌组的HoxB3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 JAG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均P<0.001)。共有62例患者存活, 存活率为66.67%。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Fuhrman分级Ⅲ~Ⅳ级、有淋巴结转移、有肾包膜受侵的肾细胞癌患者的HoxB3阳性表达率及JAG1阴性表达率低于中/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Fuhrman分级Ⅰ~Ⅱ级、无淋巴结转移、无肾包膜受侵的肾细胞癌患者。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Fuhrman分级Ⅲ~Ⅳ级、有淋巴结转移、有肾包膜受侵的肾细胞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均降低(均P<0.05)。HoxB3阳性表达、JAG1阴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HoxB3阴性表达、JAG1阳性表达患者[28(80.00%)vs.34(58.62%), 18(85.71%)vs.44(61.11%), 均P<0.05]。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HoxB3阴性表达、JAG1阳性表达是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HoxB3在肾细胞癌中呈低表达, JAG1在肾细胞癌中呈高表达, 二者均与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可作为肾细胞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 高回声小肾癌的常规超声诊断特点及策略探讨:一项单中心研究题录

      2024(3).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回声小肾癌的常规超声诊断特点及策略, 以期提高小肾癌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经外科手术证实的52例高回声小肾癌患者的超声特点及诊疗经历, 附CT检查。瘤体长径为8~25 mm。肿瘤回声根据与肾实质相对比分为稍高回声和高回声。结果 52例小肾癌中, 透明细胞癌49例, 乳头状细胞癌2例,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例。稍高回声45例、高回声7例。12例超声首诊为错构瘤, 后续超声召回9例采取随访处理者, 3例于召回前已经手术确诊;8例超声首诊未发现肿瘤, 而CT提示有占位, 经临床反馈后再行超声复核确诊;10例CT提示未见肿瘤, 后行超声召回6例采取临床随访处理者, 4例于召回前已手术确诊;另1例超声及CT均未发现肿瘤, 后行增强检查提示占位, 超声复核确诊。超声联合CT的检出率高于超声首诊检出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08%(51/52) vs.82.69%(43/52), χ2=7.081,P=0.008) 。结论高回声小肾癌超声易误诊为错构瘤。超声召回行为改变了部分小肾癌患者的病程, 超声联合CT有利于降低小肾癌的漏诊率。

    • 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不同肾窦分离程度肾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对不同肾窦分离程度肾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 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167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行PCNL治疗。根据术前彩超判断肾窦分离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53例)、B组(63例)和C组(51例), 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多于B组和C组, 而B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高于C组(均P<0.05)。A组患者的严重血尿和包膜下血肿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体质量指数(BMI)、结石最大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肾窦分离是PCNL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肾窦分离程度较小的肾结石患者的PCNL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 同时BMI、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肾窦分离程度是PCNL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撤管试验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研究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撤管试验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78例因前列腺增生发生首次急性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管, 同时给予口服坦索罗辛0.2 mg/d, 3 d后行撤管试验。根据撤管试验是否成功将患者分为成功组(29例)和失败组(49例)。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导尿后的残余尿量(RV)、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突入膀胱距离(IPP)。结果成功组患者的年龄、PV、RV小于失败组, 而IPP≤5 mm例数多于失败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PV、IPP是撤管试验失败的预测因子(均P<0.05)。年龄、PV、IP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8、0.80, 其最佳截点分别是71.5岁(灵敏度75.5%, 特异度86.2%)、58.0 mL(灵敏度79.6%, 特异度93.1%)、0.75 mm(灵敏度63.3%, 特异度86.2%)。结论年龄、PV、IPP是撤管试验失败的预测因子, 年龄>72岁、PV>58 mL、IPP>10 mm的患者行撤管试验的成功率较低, 建议行手术治疗。

    • Ω型保留功能尿道对降低高龄患者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尿失禁的应用价值题录

      2024(3).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Ω型保留功能尿道对降低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行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接受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治疗的160例年龄≥80岁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分别接受保留部分尿道黏膜(A组, 80例)和Ω型保留功能尿道(B组, 80例)的HoLEP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尿失禁状态及排尿症状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手术时间、剜除重量、血红蛋白(Hb)下降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拔管后的即刻尿失禁发生率为23.8%(19/80), B组为3.8%(3/80), B组显著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 A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12.5%(10/80)、7.5%(6/80), B组均为0, B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术后3个月, A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5.0%(4/80), B组为0,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仅保留尿道黏膜相比, 保留功能尿道的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可以显著降低高龄患者的术后近期尿失禁发生率。

    • 完整保留精道周围结构及膀胱颈的前列腺剜除术治疗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效果分析题录

      2024(3).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完整保留精道周围结构及膀胱颈的前列腺剜除术对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功能、即刻尿控及逆行射精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改良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改良组完整保留精道周围结构及膀胱颈, 对照组行常规分叶前列腺剜除术。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即刻及术后尿控率、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最大尿流率、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逆行射精(RE)发生率。结果改良组的即刻尿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的IIEF-5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改良组的R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完整保留精道周围结构及膀胱颈的前列腺剜除术与常规前列腺剜除术效果相当, 但即刻尿控率、RE发生率及早期性功能恢复优于常规手术, 适用于低龄、需要保留正常射精功能的患者。

    • 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和感染指标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病原菌耐药性以及感染指标对泌尿系统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 为泌尿系统感染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零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 62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常见病原菌和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 并对临床感染指标尿沉渣白细胞(WBC)、尿沉渣红细胞(RBC)、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清白介素6(IL-6)、血常规白细胞(WBC)和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对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并随机选择846例非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阴性对照。结果泌尿系统感染占血流感染总人数的5.39%(64/1 186)。泌尿系统感染的第一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 占泌尿系统感染的40.08%(1 050/2 620), 其次是屎肠球菌13.89%(364/2 620)和粪肠球菌6.64%(174/2 620);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和呋喃妥英的耐药率较低, 分别为10.9%、2.0%、1.4%、0、2.4%和5.6%;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尿沉渣WB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 当尿沉渣WBC≥10.2个/μL时, 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65和0.810。结论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复杂, 引起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较低, 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 其耐药率低,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流行病学经验用药和中段尿培养药敏实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 感染指标中尿沉渣WBC对泌尿系统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研究题录

      2024(3).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LRC)后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UES)发生的影响因素, 并构建和验证列线图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接受LRC的31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建模组, 另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接受LRC的13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验证组, 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UES将建模组患者分为UES组(35例)和非UES组(28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行LRC术后发生UES的影响因素, 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分别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体质量指数(BMI)、年龄、术后留置D-J管时间、合并糖尿病、术后3 d 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LRC术后发生UES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BMI、术后留置D-J管时间、合并糖尿病及术后3 d CRP水平为影响LRC术后发生UES的危险因素(均P<0.05)。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显示, BMI每增加2 kg/m2将增加4.91分的权重、术后留置D-J管时间每增加2 d将增加7.5分的权重、术后3 d CRP水平每增加10 mg/L将增加12.5分的权重, 合并糖尿病可得40分。内部验证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术后UES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χ2=7.357, P=0.214), 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813~0.894), 灵敏度为88.57%, 特异度为71.43%。外部验证校准曲线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χ2=6.231, P=0.142), 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0.795~0.879), 灵敏度为88.60%, 特异度为69.29%。结论 BMI、术后留置D-J管时间、合并糖尿病及术后3 d CRP水平为影响LRC术后发生UES的危险因素。通过整合此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 能为临床医师甄别高风险人群, 并提供准确的风险评估。

    • 机器人辅助肾盂成形术与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的对比研究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治疗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30例患者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机器人组), 26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腹腔镜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 均无转开放手术患者。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少于腹腔镜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患侧肾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比较,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更加安全可行, 值得临床推广。

    • 米拉贝隆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相关症状的疗效分析题录

      2024(3).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USSQ)探讨米拉贝隆联合坦索罗辛应用对输尿管相关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226例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米拉贝隆组(50 mg/d, 75例)和米拉贝隆(50 mg/d)+坦索罗辛组(0.2 mg/d)(76例)。在支架取出前, 患者均完成中文版USSQ调查。观察并分析三组患者的USSQ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米拉贝隆组的排尿症状、躯体疼痛、一般健康和其他问题均优于对照组, 而米拉贝隆+坦索罗辛组的USS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米拉贝隆+坦索罗辛组的排尿症状、躯体疼痛均优于米拉贝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米拉贝隆组术后并发症有2例口干, 1例急性尿潴留, 1例心动过速;米拉贝隆+坦索罗辛组有3例口干, 1例过敏反应, 1例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均无便秘、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米拉贝隆能明显改善输尿管相关症状, 米拉贝隆联合坦索罗辛应用效果更好, 且未显著增加不良反应。

    • 术前及术后膜性尿道长度与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尿控功能的相关性题录

      2024(3).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LRP)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膜性尿道长度(MUL)及前列腺体积与尿控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LRP治疗的11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3.0T西门子磁共振仪测量患者的MUL和前列腺体积, 评估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的尿控情况。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临床指标和术中相关因素, 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个月时, 19.09%(21/110)的患者恢复了尿控功能, 术后3个月时增至47.27%(52/110), 6个月时为65.45%(72/110), 12个月时达到91.82%(101/11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MUL≥14 mm、膀胱颈保留、后方颈膜重建和前列腺体积均是患者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MUL≥14 mm的患者在术后早期尿控功能恢复中更为有利, 而前列腺体积较大(>50 mL)的患者在尿控功能恢复方面表现较差。结论在LRP术后, 患者尿控功能的恢复受MUL和前列腺体积的显著影响。MUL越长, 其尿控制能力越好, 而越大的前列腺体积则越不能改善其尿控功能的恢复。

    • 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在PFD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筛查中的应用题录

      2024(3).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产妇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产后发生SUI的PFD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产组(42例)和剖宫产组(48例), 另选同期于本院体检的45例健康已婚未孕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中三组受检者分别在静息状态、Va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分析智能盆底超声、MRI分别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在静息状态、Vasalva动作状态及肛提肌收缩状态下, 两种检查方法中三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智能盆底超声、MRI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较强, 准确率分别为95.56%和93.33%;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5.28%、64.76%和0.827, 明显高于MRI(89.72%、58.75%和0.782)(均P<0.05)。结论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与MRI均能够较准确地评估PFD产妇产后的SUI发生情况, 但前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电针刺激联合二仙汤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观察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联合二仙汤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34例SUI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方便抽样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67例SUI患者作为对照组(基础盆底肌康复训练+二仙汤), 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67例SUI患者作为联合组(基础盆底肌康复训练+二仙汤+电针刺激), 治疗周期为3个月,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松弛素(RLX)水平、尿垫试验结果、盆底肌力、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3个月后, 两组血清CTGF水平均显著降低, 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周、1、3个月后, 两组血清RLX水平均显著降低, 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3个月后, 两组的漏尿量均显著降低, 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3个月后, 两组的盆底肌力情况均显著改善, 且联合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04% (61/67)vs. 77.61%(52/67), χ2=4.574, P=0.032]。结论电针刺激联合二仙汤治疗SUI患者的疗效显著, 可有效降低血清CTGF、RLX水平, 改善SUI症状, 且安全性较高。

    • 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合并尿道外口狭窄的临床疗效分析题录

      2024(3).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合并尿道外口狭窄患者的尿动力学特征及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TOT)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行TOT手术治疗的52例女性SUI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SUI合并尿道外口狭窄组(UMS组, 14例)和SUI不合并尿道外口狭窄组(WUMS组, 38例),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特征。评估TOT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尿频、尿急、排尿费力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由状态下UMS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Qmax)及平均尿流率(Qave)明显低于WUMS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MS组的排尿达峰时间(TQmax)、TQmax/排尿时间(VT)比值明显小于WUMS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MS组患者Qmax时的逼尿肌压力明显高于WUMS组, Qmax明显低于WUMS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手术前及术后2周的Qmax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2周的ICI-Q-SF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的ICI-Q-SF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SUI合并尿道外口狭窄患者的Qmax低于无尿道外口狭窄的SUI患者, 但其不是TOT手术的禁忌证, TOT手术效果良好, 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尿潴留或排尿困难的风险。

    • 108例睾丸扭转患儿的临床诊治特点及多因素回归分析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睾丸扭转的临床诊治特点, 评估睾丸扭转中睾丸切除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8例睾丸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睾丸治疗结果将患儿分为睾丸保留组(26例)和睾丸切除组(82例)。纳入年龄、病程、地区、扭转度数、首次就诊医院级别等多因素构建Poisson回归方程分析睾丸扭转中睾丸切除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病程、扭转度数、地区分布、首次就诊医院级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而季节、扭转位置、扭转方向、扭转类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病程、地区、扭转度数、首次就诊医院级别均是睾丸切除的影响因素(均P<0.05)。采用乘积极限法绘制病程、扭转度数、年龄、季节与睾丸扭转的生存分析函数曲线, 结果显示:随着病程及扭转度数增加, 睾丸保留率明显下降, 中位生存扭转度数为540°;中位生存病程为48 h。结论急诊手术探查是睾丸扭转的最佳治疗方案, 年龄、病程、地区、扭转度数、首次就诊医院级别为睾丸扭转中睾丸切除的危险因素, 年龄减低、病程增长、扭转度数增大、首次就诊医院级别减低、远离城市可增加睾丸扭转疾病的睾丸切除率。

    • 超声造影联合海绵体测压在静脉型勃起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视听觉性刺激下的超声造影技术联合海绵体动态测压在静脉型勃起功能障碍(VED)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行经阴茎海绵体注射试验(ICI)结合彩色多普勒双功能超声检查(CDDU)并怀疑诊断VED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基于视听觉性刺激下的超声造影联合海绵体动态测压检查, 根据造影剂外泄、维持灌注速度(FTM)、海绵体内压(ICP)、海绵体压力衰退值(PD)确定是否存在静脉漏及其严重程度。结果 13例未发现静脉漏, FTM<0.5 mL/s, PD<20 mmHg, 均未见造影剂回流影, FTM多在0.1~0.3 mL/s。重度VED共10例, FTM≥2.0 mL/s, PD≥100 mmHg, 均发现患者有较明显的造影剂外溢情况。中度VED共33例, 1.5 mL/s≤FTM<2.0 mL/s, 70 mmHg≤PD<100 mmHg, 均发现明显的造影剂外溢情况。轻度VED共32例, 1.0 mL/s≤FTM<1.5 mL/s, 40 mmHg≤PD<70 mmHg, 2例未发现造影剂外溢现象。2例患者出现阴茎海绵体血肿形成, 均在一周内自行消失。所有患者均无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基于视听觉性刺激下的超声造影联合海绵体动态测压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可行性、创造性的诊断VED和分类的新技术, 可为VED治疗提供客观的指导依据。

    • 阿帕他胺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文献复习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阿帕他胺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及临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本院使用阿帕他胺治疗的1例mHSPC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 分析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该患者应用雄激素剥夺治疗(ADT)+阿帕他胺治疗1个月后, 血清PSA降至36.84 ng/mL,降幅达93%, 4个月后降至4.73 ng/mL, 8个月后降至0.32 ng/mL, PSA降幅达99%, 其后维持在0.4~0.5 ng/mL水平。ADT+阿帕他胺治疗1个月后, 睾酮降至0.12 ng/mL, 并长期维持去势水平。治疗3个月后复查显示前列腺病灶、盆腔内淋巴结及骨转移灶均缩小。治疗1年后再次复查发现前列腺病灶、盆腔内淋巴结及骨转移灶进一步缩小。结论应用ADT联合阿帕他胺治疗mHSPC患者早期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mHSPC的治疗方案多样性与个体化并存, ADT联合阿帕他胺在临床试验中被证实能够快速深度降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显著延长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及总生存期(OS)。

    • 膀胱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巨型输尿管开口囊肿的临床体会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镜联合腹腔镜下巨型输尿管开口囊肿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市第一人民收治的8例巨型输尿管开口囊肿患者的病例资料, 所有患者均采用膀胱镜联合腹腔镜行输尿管囊肿切除修补术, 对其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记录其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 动态监测患者有无尿液反流、输尿管扩张的进一步加重及排尿困难等常见并发症。结果 8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 无一例行中转开放手术。随访3~20个月, 8例患者术后的扩张输尿管明显缩小, 均未出现漏尿、排尿困难、尿液逆流等并发症。结论双镜联合治疗巨型输尿管开口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 其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疗效确切, 并发症少。

    • 一种膀胱冲洗引流液收集装置的技术设计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前列腺摘除及膀胱手术后, 患者常需要通过留置导尿管连接膀胱冲洗装置, 进行持续膀胱冲洗, 达到把膀胱内的积血冲洗干净的目的, 从而预防形成血管、堵塞尿道或导尿管。目前, 膀胱冲洗引流液在排出时往往是采用一个小桶或盆代替, 不方便引流液的收集和排放, 使得引流液在排出后将暴露在空气中, 将导致房屋内存有异味, 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且医护人员还需要定期观察引流液的排出量, 从而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为此,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膀胱冲洗引流液收集装置, 以期解决以上问题。

    • 不同术式下前列腺根治术后切缘阳性因素的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治性切除术(RP)是其临床主要治疗方式。而术后切缘阳性是增加生化复发风险以及提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Gleason评分、肿瘤体积、病理分期、手术入路、外科医生的经验、术前前列腺核磁检查等是各术式均存在的切缘阳性危险因素, 而本文探讨了经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突入膀胱长度、前列腺纤维肌束浸润程度等在不同术式中对切缘阳性的影响。

    • ceRNA调控网络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30%的RCC患者出现临床表现时已进入晚期或发生转移, 而经手术治疗后的RCC患者发展为复发转移性RCC的概率仍达20%~30%。有数据证明, 我国R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目前无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竞争性内源RNA(ceRNA)假说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 通过lncRNA-miRNA-mRNA网络使分子转录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因此成为癌症诊治中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已验证的ceRNA参与RC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RCC的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为该病的癌前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潜在生物靶点。

    • Lynch综合征相关尿路上皮癌的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 LS)是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有研究证实, LS相关尿路上皮癌与散发性尿路上皮癌相比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学特征。LS相关尿路上皮癌的筛查和诊断有助于患者选择较为敏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 并且也有助于LS患者和高危家族成员尿路上皮癌的监测和早期治疗。目前国内对LS相关尿路上皮癌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LS相关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筛查和诊断方法、高危家族成员早期监测的研究进展, 以期提高对LS相关尿路上皮癌的认识水平并将之从散发性尿路上皮癌中识别出来, 做到对LS相关尿路上皮癌的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

    • 转移性肾癌的外科治疗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过去二十年间, 转移性肾癌的全身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外科治疗效果也随之改变。随着各种治疗方案的提出、临床研究和发展, 需要重新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在转移性肾癌多模式治疗中的精确时机和作用, 以及其他外科治疗手段和辅助治疗的价值。本文综合目前的研究现状, 围绕转移性肾癌的外科治疗, 对其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及探讨。

    • 铁死亡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 特点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积累。既往研究表明, 铁死亡诱导剂可以有效抑制泌尿系统肿瘤生长, 同时可以和部分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诱导泌尿系统肿瘤发生铁死亡有望成为肿瘤的潜在治疗方式, 本文就铁死亡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大体积前列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大体积前列腺癌需要新辅助内分泌治疗3~9个月, 待前列腺体积缩小后, 再行近距离放射治疗。现有较多关于大体积前列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研究, 部分文献支持大体积前列腺癌无需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而直接行近距离治疗, 但是也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从大体积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的手术技术、放射治疗剂量、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

    • 肾周脂肪对后腹腔手术影响的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微创肾部分切除术已成为开放式肾部分切除术的有效替代方案。虽然肾上腺肿瘤多数呈良性, 但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和肾上腺肿瘤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肾及肾上腺周围, 有一层较厚的肾周脂肪, 其内除了脂肪结缔组织外, 还分布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肾周脂肪的厚度因人而异, 也会出现脂肪硬化发生粘连等病理情况。术前明确后腹腔结构特点以及肾周脂肪的形态结构, 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以及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可减少术中出血。

    • 虾青素在肾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虾青素是天然类的胡萝卜素, 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性, 其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类的胡萝卜素。虾青素在临床研究中已广泛开展, 但其对于肾脏相关疾病作用的研究较少, 本文综述了虾青素对肾相关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 以期为肾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损伤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勃起功能障碍对男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神经损伤是其重要病因。目前, 针对神经损伤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 主要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将中西医各自优势进行互补能在改善勃起的同时降低头痛等不良反应。本文就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方法进行综合探讨, 并且提出关于研究此疗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完善的展望。

    • 慢性肾脏病中Klotho的抗炎机制及其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症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多种炎症因子和炎症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肾脏的炎性损伤, 促进CKD的发生发展。目前以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代表的抗炎药物在CKD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其不良反应明显, 并不适合临床长期应用。研究发现, Klotho蛋白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可多靶点抑制关键炎症因子和炎症通路的激活, 从而减轻肾脏损伤, 保护肾功能, 因而Klotho是CKD防治中的一个新型抗炎因子。本文就CKD中Klotho的抗炎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腹腔巨噬细胞在腹膜炎中的免疫特性改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题录

      2024(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腹膜巨噬细胞是腹膜腔中一种主要的免疫细胞, 在腹膜炎症中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活性并直接影响腹膜炎的转归。不同表型的腹腔巨噬细胞具有不同的免疫学特性及功能, 影响其极化和功能的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 本文对腹膜巨噬细胞的分型、表面标志、极化、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以期为腹膜炎的发生机制及更有效治疗手段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终末期肾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题录

      2024(3).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肌少症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中的发生情况, 总结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250例行规律MHD的ESRD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发生肌少症分为合并肌少症组(120例)与未合并肌少症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改良定量综合营养评估量表(MQSGA)等差异,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R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合并肌少症组的握力、体质量指数(BMI)、四肢骨骼肌量指数、4 m步行速度、前白蛋白、白蛋白、体蛋白质含量低于未合并肌少症组;年龄、β2微球蛋白、MQSGA评分、C反应蛋白(CRP)高于未合并肌少症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握力、体蛋白质含量、BMI、MQSGA评分、CRP是ESRD行MH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ESRD行MHD患者发生肌少症与年龄、握力、体蛋白质含量、BMI、MQSGA评分、CRP水平等独立相关, 应予以高度重视。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对尿毒症患者肾性贫血、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题录

      2024(3).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对尿毒症患者肾性贫血、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5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行血液灌注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和对照组(行单纯血液透析治疗), 每组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白细胞介素-6(IL-6)、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及活性氧(ROS)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H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t=8.23, P<0.001), 并且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期水平(t=7.89, P<0.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2周的TNF-α水平较基线时明显降低(t=15.48, P<0.001),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期水平(t=19.16, P<0.001)。治疗组白介素-6(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4.08, P<0.001)。治疗12周后, 治疗组患者的RO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1.79, P<0.001),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期水平(t=22.90, P<0.001);治疗12周后, 对照组患者的ROS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t=1.85, P=0.071)。治疗组的MD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0.16, P<0.001)。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尿毒症患者贫血, 使患者的Hb达标, 这可能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 甲磺酸萘莫司他对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研究题录

      2024(3).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萘莫司他与枸橼酸钠对高危出血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肾病科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100例高危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甲磺酸萘莫司他组和枸橼酸钠组, 每组各50例。甲磺酸萘莫司他组给予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 枸橼酸钠组给予枸橼酸钠抗凝。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透析器寿命、凝血原因、输血量、CRRT启动后60 d的生存率及抗凝剂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血肌酐(Scr)等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Scr、尿素氮(BU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且甲磺酸萘莫司他组降幅更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磺酸萘莫司他组患者的透析器寿命、24 h使用的滤器数量、滤器寿命>12 h占比及透析器凝血事件优于枸橼酸钠组, 而持续TMP>200 mmHg患者占比、输悬浮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低于枸橼酸钠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CRRT启动后60 d的生存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 P=0.898)。甲磺酸萘莫司他组和枸橼酸钠组患者的出血加重发生率分别是12%(6/50)和10%(5/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 P=0.749)。甲磺酸萘莫司他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2例(4%), 表现为面部潮红, 皮肤瘙痒, 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过敏治疗后缓解, 枸橼酸钠组未观察到过敏反应。结论对于有出血风险、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禁忌证以及枸橼酸钠代谢受损的患者, 甲磺酸萘莫司他作为CRRT的抗凝剂是安全的, 且效果良好。